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瞼中生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瞼中生贅

病證名,出自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為小兒眼瞼內異常贅生肉狀物之病症,屬中醫眼科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因「脾胃壅熱,上衝眼瞼」所致。小兒脾胃運化未健,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,致脾胃積熱內蘊。熱邪循經上擾,壅滯於眼瞼眥部,氣血瘀阻,久而化生贅肉。初起如麻米之微,漸次增大,甚者可遮蔽瞳仁,影響視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眼瞼內側或眥部生贅肉,色紅或淡紅,漸長大,摩隱瞳仁。
  • 伴隨症狀:目赤澀痛、淚出不止,或見眼瞼紅腫。
  • 病程特點:初期緩慢,經三五年後贅肉增大,症狀加重。

治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鈎割術:以器械鉤除贅肉,散其瘀血,後以烙法止血定形。
    • 點眼法:配合普青膏等清熱消腫之眼藥外點。
  2. 內治法

    • 清瀉脾胃積熱:主方用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等)加減,酌加梔子、黃芩以助清熱;若熱毒熾盛,可合瀉黃散
    • 調和肝血:後期輔以補肝丸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等)養血柔肝,防熱傷陰血。
    • 中成藥:亦可選服搜胃散,化裁脾胃鬱熱。

鑒別要點

須與胬肉攀睛區分:後者多起於白睛,攀侵黑睛,病因常與風熱、心肺積熱相關;而瞼中生贅病位在眼瞼內,以脾胃熱壅為主因。

古籍補充

《龍木論》強調「熨烙」之法於術後應用,旨在溫通經絡,防瘀血復結。近代臨床可參酌其理,結合電烙或藥物外敷,促進瘡面修復。

此症以清熱化瘀為要,內外兼治,並需注重調理小兒脾胃,防其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