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緊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緊唇
小兒緊唇,又稱緊唇、緊唇瘡或沈唇,屬中醫口唇疾病範疇,最早見於《本草綱目》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口唇緊縮,開合不利,甚則影響飲食言語。此症多由唇部瘡瘍遷延不癒,或風邪寒濕外襲所致。
病因病機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記載,小兒緊唇之成因與脾胃關係密切。脾胃積熱,火毒上炎,熏灼口唇則發為唇瘡;復感風邪、寒濕之氣,邪氣與瘡毒相搏,導致唇部微腫濕爛,久而不癒,遂成緊唇之症。其病程纏綿,或寒或熱,時輕時重,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。
中醫理論認為,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脾胃功能失調,濕熱內蘊,或脾虛濕盛,均可能導致唇部疾患。若外感風邪,風性善行數變,可引動濕熱上攻;寒濕之邪則易凝滯經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加重局部腫脹與緊急感。
臨床表現
小兒緊唇主要症狀為:
- 口唇緊急:唇部肌肉拘緊,張口困難,影響進食及言語。
- 唇部腫脹濕爛:初期可有唇瘡,繼而瘡面濕潤糜爛,或見滲液結痂。
- 病程反覆:症狀時輕時重,寒熱交替,遷延難癒。
辨證分型
1. 脾胃濕熱型
- 主症:唇部紅腫糜爛,滲出黏稠分泌物,伴有口臭、煩躁,舌紅苔黃膩。
- 病機:脾胃濕熱內蘊,循經上熏口唇。
2. 風寒外束型
- 主症:唇部緊急腫硬,局部色淡或暗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。
- 病機:風寒之邪外襲,凝滯經絡,氣血不通。
3. 脾虛濕盛型
- 主症:唇部微腫,糜爛不甚,反覆發作,伴食少倦怠,舌淡胖有齒痕。
- 病機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上泛唇口。
中醫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此病為脾胃有熱,復感風邪寒濕,搏結於瘡而成。
- 《外科正宗》提及口唇瘡瘍需辨寒熱虛實,治療宜內外兼顧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脾胃調理為治本之要,配合局部祛邪。
相關病症
小兒緊唇與唇瘡(口唇生瘡)、唇風(唇部紅腫癢痛)等病症相關,臨床需詳加辨別。唇瘡多屬急性,而緊唇則偏向慢性,且以「緊急難開」為特徵。唇風則以瘙癢脫屑為主,三者病機治法有所不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