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驚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驚吐
病證名
小兒驚吐,又稱夾驚吐或驚膈吐,首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。此證因小兒突受驚嚇,導致肝氣橫逆,擾動胃腑,使胃氣上逆而發為嘔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肝胃不和,驚嚇引動肝風,肝木乘脾,胃失和降,故見嘔吐清水稀涎。
臨床表現
患兒多見面色發青、煩躁不安、身熱不揚(發熱不顯著)、不思乳食,甚則伴有手足輕微抽搐。嘔吐物多為清稀涎沫,若肝熱較重,可能夾雜少量黏稠痰涎。舌象多見舌質淡紅或偏紅,苔薄白或微黃;脈象以弦細或弦數為常見。
中醫辨治
治療當以平肝和胃為主,佐以安神定驚。常用方劑如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)加減,可佐鈎藤以息風定驚,葛根升清止嘔;若肝熱明顯,可酌加黃芩、菊花清肝泄熱;若兼脾虛,可加白朮、山藥健脾益氣。煎藥宜濃煎少量,頻頻溫服,以防嘔吐拒藥。
相關理論延伸
小兒臟腑嬌嫩,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,驚嚇易引動肝風,影響脾胃運化。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驚則氣亂,氣亂則肝搖,搖則犯胃。」故臨床需注重調和肝脾,並配合心理安撫以助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