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痙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痙病(小兒痙證)

定義與概述
小兒痙病,中醫又稱「痙證」,指小兒因陰陽失調、筋脈失養或外邪侵襲,導致四肢抽搐、筋肉攣急,甚則角弓反張的病證。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將其歸為九類(寒痙、風溫痙、濕熱痙、暑痙、濕痙、燥痙、內傷飲食痙、客忤痙、本臟自病痙),強調外感與內傷皆可致病,需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致痙

    • 寒痙:風寒之邪閉阻經絡,氣血凝滯,症見四肢強直兼惡寒無汗。
    • 風溫痙:風熱之邪內擾肝木,引動肝風,多見高熱抽搐。
    • 暑痙:暑熱熾盛,耗氣傷津,筋脈失濡而痙,伴見煩渴神昏。
    • 濕痙/濕熱痙:濕邪黏滯或濕熱交蒸,阻遏氣機,致筋脈拘急,常見身熱不揚、胸悶嘔惡。
    • 燥痙:津液虧耗,筋脈失潤,常見口乾膚燥、肢體顫動。
  2. 內傷致痙

    • 內傷飲食痙:因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聚濕生痰,痰熱動風而致痙,多見脘痞嘔吐、痰鳴抽搐。
    • 客忤痙:驚恐等情志刺激,擾亂心神肝魂,突發驚厥。
    • 本臟自病痙: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,肝腎陰虛,虛風內動,症見手足蠕動、低熱顴紅。

辨證分型與表現

  • 寒痙:苔白膩、脈浮緊,宜祛風散寒(如葛根湯加減)。
  • 風溫痙:舌紅苔黃、脈弦數,治以清熱息風(羚角鉤藤湯)。
  • 濕熱痙:舌苔黃膩、脈濡數,需清熱化濕(黃連解毒湯合三仁湯)。
  • 本臟自病痙:舌紅少苔、脈細數,當滋陰熄風(大定風珠)。
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為綱,外感者解表透邪,內傷者調理臟腑。常用治法包括:

  • 解表法:發散外邪(如麻黃、葛根)。
  • 清熱法:瀉火存陰(石膏、黃連)。
  • 熄風法:平肝鎮痙(鉤藤、全蠍)。
  • 扶正法:補益肝腎(龜板、鱉甲)。

古籍參考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出「驚風」與痙病相關;《幼幼集成》強調「搐搦」需分虛實。清代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系統歸納九種痙病,奠定辨證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