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久痢羸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久痢羸瘦
病證名,指小兒因長期痢疾不止,導致身體虛弱消瘦的病症。此證多見於痢疾遷延不癒,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不足,形體失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:
本病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乳食不節:小兒脾胃嬌弱,若飲食失調,過食生冷、油膩或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導致腸胃功能紊亂。
- 臟腑風挾疳氣:中醫認為,小兒體質特殊,易受風邪及疳氣影響。風邪侵襲腸胃,或疳積內蘊,均可致久痢不癒。
- 腸胃冷熱不調:脾胃虛寒或濕熱內蘊,均可影響水谷運化,使痢疾纏綿難癒,久則耗傷氣血。
臨床表現:
患兒除長期下痢外,常見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精神不振、食慾低下、腹部脹滿或凹陷、肌肉鬆弛無力等症狀。舌質淡、苔薄白或膩,脈象細弱或沉遲。
證候分析:
久痢傷及脾胃,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脾胃虛弱則水谷精微無法正常吸收,氣血生化乏源,故見形體羸瘦。氣血不足,則面色萎黃,精神疲憊。脾胃運化失常,故食慾不振,腹脹或凹陷。
治療原則:
治宜益氣健脾、調和腸胃,兼顧祛濕止痢。臨床常用方劑如參苓白術散加減,以健脾益氣、滲濕止瀉。若兼有虛寒,可酌加溫中藥物,如乾薑、肉豆蔻;若濕熱未清,可配伍黃連、木香等清熱燥濕。
常用方藥:
- 參苓白術散:主方以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補益脾胃,山藥、蓮子健脾止瀉,砂仁、薏苡仁理氣滲濕,桔梗宣肺以助脾運。
- 若氣虛甚者,可加黃耆、黨參以增益氣之力。
- 久痢傷陰者,可佐以烏梅、石榴皮等酸斂止瀉之品。
預後調護:
此證若及時調治,脾胃功能漸復,氣血得充,則形體可逐漸恢復。然若久治不癒,恐進一步發展為疳積或慢脾風等重症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