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厥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厥證
小兒厥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小兒因真元虛損,陰陽氣血失調,導致手足厥冷之證候。其病機主要為氣機逆亂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臨床常見「寒厥」與「熱厥」兩大類,辨證施治當分虛實寒熱。
病因病機
-
寒厥(陰厥)
- 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。
- 陽虛不能溫煦四肢,故見手足厥冷,甚則肢體逆冷至肘膝,伴面色蒼白、畏寒蜷臥、口鼻氣冷、小便清長等。
- 病位多責之於脾腎,以陽氣虛衰為本。
-
熱厥(陽厥)
- 多因邪熱內陷,鬱閉於內,阻遏陽氣外達。
- 雖手足厥冷,但胸腹灼熱,伴面赤煩躁、口渴引冷、小便黃赤,甚則神昏譫語。
- 病機屬「熱深厥亦深」,因熱邪壅滯,陽氣被遏,不能外布四末所致。
證治分型
-
寒厥
- 主證:手足厥逆,畏寒喜暖,唇青面白,舌淡苔白,脈沉微遲。
- 治法:溫陽散寒,補益元氣。
- 方藥:
- 輕證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姜、甘草)以溫中散寒。
- 重證選四逆湯(附子、乾姜、甘草)或加入肉桂、吳茱萸等峻補元陽。
-
熱厥
- 主證:手足厥冷而胸腹灼熱,面紅目赤,煩渴便秘,舌紅苔黃燥,脈滑數或沉實。
- 治法:清熱瀉火,透解鬱陽。
- 方藥:
- 熱鬱輕者用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清泄陽明。
- 熱結腑實者選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)通腑泄熱,或以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苦寒直折火勢。
- 若兼陰傷,可佐童便或增液湯以顧護陰津。
文獻溯源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寒厥者,即陰厥,宜急補陽;熱厥者,即陽厥,宜急洩熱。」強調寒熱之辨須明,治法迥異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小兒厥證與體質關係,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論及小兒「臟腑柔弱」,易因外感內傷致厥,治療當兼顧正氣。
其他相關證型
- 氣厥:因情志不遂或驚恐所致,發時突然昏仆,手足逆冷,宜疏肝理氣(如四磨飲子)。
- 痰厥:痰濕內阻,蒙蔽清陽,伴見喉中痰鳴,治宜化痰開竅(如導痰湯)。
小兒厥證辨證須細察四肢冷熱程度、胸腹觸診及全身症狀,以別陰陽虛實,方不致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