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咳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咳逆,中醫病證名,指因哺乳不當致乳汁誤入氣道所引發的嗆咳證候。《聖濟總錄》詳載其病機為:「小兒啼呼未定,因以飲乳,與氣相並,停滯胸膈,引乳射肺」,具體闡述了啼哭未止時哺乳,可使乳液相摶於胸中氣道,上逆射肺,肺失肅降而發為咳逆。
從中醫病機學析之,此證屬「乳食傷肺」範疇。小兒形氣未充,肺臟嬌嫩,喉關發育未全,若哺乳時機失宜,致乳水與痰濁互結,阻塞氣道。肺主氣司呼吸,氣道受阻則肺氣上逆,發為嗆咳連聲,甚則面赤氣促。元代醫家曾德修在《活幼心書》中進一步指出:「孩兒嗆乳,皆由乳母不慎,令兒氣逆而嗽」,強調外因誘發內在氣機逆亂的病理特點。
在辨證體系中,此證常現「痰氣交阻」之候:嗆咳陣作、喉間痰鳴、胸膈滿悶,舌苔白滑。與風寒犯肺之咳區別在於,本證無惡寒鼻塞等表證,且咳勢急迫,多與哺乳時機明顯相關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稱此為「乳嗽」,將之歸於食積咳嗽類,主張從調理脾胃氣機論治,蓋因「乳食停滯,土不生金」所致。
歷代醫籍對本證的論述,體現中醫「上病中取」的治療思想。如《嬰童百問》提出「順氣化痰」為治則,強調運脾消導以絕痰源,降胃氣以助肺肅。雖未明言方藥,然據其病機,後世發展出如《醫宗金鑒》旋覆代赭湯加減法等治療思路,通過調暢中焦氣機以達止咳目的。此證的記載,亦反映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的哺育調攝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