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客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客忤
病證名
《千金要方》稱「少小客忤」,又稱「中客忤」、「中客」或「中人」,為小兒因外界刺激引發的神志異常病症。此證多因小兒神氣未充,臟腑嬌嫩,驟見生人、突聞異響,或接觸陌生環境、異物,導致驚嚇啼哭,甚則面色乍變,氣機逆亂。
病因病機
小兒神氣怯弱,心肝之氣未定,外邪易擾心神。風痰相搏,內犯脾胃,使運化失司,可伴見吐瀉、腹痛;若痰熱內擾經絡,則見肢體反側、瘈瘲(手足抽搐),狀似驚癇,然非真癇證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述:「客忤者,是外人來氣息忤之……其狀吐下青黃白色,腹中痛,及反倒夭矯,面變易五色。」
辨證要點
- 驚嚇外因:發病前有明確的突發刺激,如驚嚇病史。
- 神志異常:啼哭不安,面色青白或乍紅乍白,睡臥不寧。
- 脾胃症狀:風痰犯胃則嘔吐、腹脹;痰阻氣機則腹痛、泄瀉。
- 風痰動風:若痰熱化風,可見四肢抽掣,然神志多清醒,與癇證昏厥有別。
治法方藥
- 安神定志:以鎮驚寧心為主,方選《丹臺玉案》安魂湯加減(炒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當歸、膽南星、燈心草)。棗仁養肝血安心神,茯神、遠志交通心腎,膽南星化痰息風,燈心草導熱下行。
- 痰熱盛者:若見痰鳴氣粗、身熱煩躁,可參急驚風治法,酌加黃連、鉤藤、天竺黃清熱豁痰,或配伍琥珀、硃砂(需審慎用量)鎮驚安神。
- 調和脾胃:兼腹瀉者加白朮、山藥;嘔吐者加薑半夏、陳皮。
相關文獻補充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客忤」與「驚風」之別,強調其病機在「客氣所忤」,非內生風火;《幼幼集成》則主張以輕清之品疏解外忤,避免峻藥伐傷正氣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「客忤」與「夜啼」,指出前者多伴見明顯的外因觸動。
本證預後多良,然須辨明是否兼夾他證(如先天稟賦不足、積滯化熱),以調整用藥。歷代醫家重視「調神」與「祛痰」並行,體現中醫「心身同調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