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羸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羸瘦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虛損病證,多因脾胃功能失調,氣血生化不足,致形體消瘦、肌肉不豐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力弱,易受飲食失節、病後失調,或久瀉久痢等因素影響,導致後天之本受損,營養輸布失常,遂成羸瘦之態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虛弱: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若哺乳不當、過食生冷,或病後調護失宜,易傷脾陽,運化無力,穀氣不充,肌膚失養。
- 冷熱病邪夾雜:
- 挾熱證:常見於熱病後期或長期陰虛內熱,症見身熱溫壯、肌肉鬆軟萎黃、煩渴尿赤,舌紅少苔,乃熱邪耗氣傷陰所致。
- 挾寒證:多因脾陽不振或寒涼藥食過度,症見腹瀉清稀、唇色淡白或青紫、手足不溫,屬中焦虛寒,陽氣不達四末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長期消化不良或慢性疾病(如疳證、蟲積)可致氣血虧虛,形體羸弱,毛髮枯槁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
-
脾胃虛弱挾熱
- 症狀:形瘦膚燥,午後潮熱,口乾喜飲,大便乾結或溏臭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兼清虛熱。
- 方藥:七味白朮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益氣健脾,藿香、葛根升清化濕,木香調氣,甘草和中。熱甚者可酌加知母、地骨皮。
-
脾胃虛弱挾寒
- 症狀:面色㿠白,食慾不振,大便溏瀉,四肢欠溫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溫中健脾,散寒止瀉。
- 方藥:益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以陳皮、青皮理氣醒脾,丁香溫中降逆,訶子澀腸止瀉,甘草調和諸藥。寒甚者可加炮薑、肉豆蔻。
-
脾胃氣陰兩虛(冷熱已除後調理)
- 症狀:消瘦乏力,食欲稍復但消化遲緩,舌淡紅少津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健脾助運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四君子湯補氣,山藥、扁豆、蓮子健脾胃,砂仁醒脾,桔梗載藥上行。
補充說明
- 與疳證鑑別:小兒羸瘦多為脾胃功能失調所致,病位較淺;若遷延不愈,進一步耗傷氣血,可能轉為「疳證」,此時多見肚腹膨大、青筋暴露,需按疳積論治。
- 調理要點:除藥物治療外,須配合飲食漸進,選用易消化之物如糜粥、山藥、紅棗等,遵循「胃喜為補」原則,避免強餵滋膩厚味。
此證首重辨明寒熱虛實,調理脾胃為本,俟中氣得復,自能化生營衛,漸充形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