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里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里熱
小兒里熱為小兒諸熱類型之一,指因非外感因素所致之發熱,其熱由內而生,病位在里。此證多因飲食失調或寒溫失攝引起,臨床表現與治法各異,茲分述如下:
一、傷食發熱
乃因乳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食滯中焦而化熱。其證特徵為:
- 熱象特徵:午后及夜間熱勢明顯,頰赤唇紅,手心與腹部觸之灼熱。
- 脾胃症狀:噯腐吐乳、拒食厭食,腹脹或痛而多啼,臥不安穩。
- 二便異常:大便酸臭或夾未消化物,或見便秘;小溲短黃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或黃垢,指紋紫滯,脈滑數。
病機分析:食積壅滯,郁而化熱,阻遏氣機,故見腹脹喘急;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治法:以消食導滯為主,佐以清熱和胃。
- 主方: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)加減。
- 加減法:
- 熱重者加黃芩、黃連;
- 腹脹甚者加厚朴、枳實;
- 大便不通酌加大黃(中病即止,慎勿過下)。
二、護理失宜發熱
多因嬰兒包裹過嚴、衣被過厚,或居室溫燥,致使陽氣鬱遏而化熱。其證見:
- 熱象特徵:身熱面赤,煩躁啼哭,自汗不止,渴喜飲冷。
- 二便表現:小便短赤,大便色青綠(肝熱乘脾之征)。
- 舌脈特徵:舌紅苔薄黃,指紋紫,脈數。
病機分析:裹覆過度,熱不得泄,內擾心神則煩躁;熱灼津液則口渴尿黃;肝熱下迫大腸,故便色青綠。
治法:清泄里熱,疏解鬱陽。
- 主方: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為基礎。
- 加味:
- 加銀花、連翹以清透熱邪;
- 菊花平肝泄熱;
- 若汗多氣陰耗傷,可酌加麥冬、五味子。
證候鑑別
此證需與外感發熱相辨:外感多伴惡寒、鼻塞流涕等表證;里熱則以內傷表現為主,且熱勢與飲食、環境密切相關。
古籍佐證
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小兒里熱,多因乳食停積,或厚衣燔炙所致。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指出:「腹中有癖,則寒熱似痢,此亦里熱之屬也。」強調調理脾胃與適其寒溫為關鍵。
(註:本文專論證治機理,臨床須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