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里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兒裏熱是指小兒因多種非外感因素而引起的發熱,熱源是從內部產生的且病位在裏。其主要有兩種情況:

  1. 飲食不節,腸胃失調,傷食發熱。症狀包括頰部發紅、口渴、手心、腹部熱度明顯,發熱傾向在午後和夜間加重,噯氣和吐乳,大便呈酸臭狀,有時伴隨腹痛多啼、腹脹喘急,不想進食,呈現唾臥不安的現象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消食導滯,清熱和胃,可以使用加減的保和丸來治療。

  2. 嬰兒被包裹得過暖或衣被過厚,居室溫度過高,導致寒溫失調。症狀包括體溫升高,面色發紅,煩躁多啼,出現自汗和口渴,大便顏色青綠,小便量減少顏色轉黃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清解體內的熱邪,可以使用導赤散加上銀花、菊花和連翹。同時需調節寒溫,並注意適當護理。

根據《醫學入門》所述,小兒裏熱通常因飲食不節、腸胃失調、傷食發熱,或者由於包裹過嚴、衣被過厚、居室過暖而導致寒溫失調,而引起體內熱邪產生。

《幼科發熱》提到,小兒裏熱的發熱多在午後和夜間加重,手心和腹部的熱度明顯,伴隨噯氣和吐乳,大便酸臭,有時伴隨腹痛多啼,還可能出現腹脹喘急、不想進食、唾臥不安等症狀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消食導滯,清熱和胃,使用加減的保和丸。

《幼科全書》強調,小兒裏熱多是由於包裹過嚴、衣被過厚、居室過暖,導致寒溫失調引起的。症狀包括體溫升高,面色發紅,煩躁多啼,自汗且口渴,大便顏色青綠,小便量減少且顏色轉黃。治療方法主要是清解體內的熱邪,使用導赤散加上銀花、菊花和連翹。同時需調節寒溫,並注意適當護理。

在治療小兒裏熱時,應根據不同的病因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是由於飲食不節、腸胃失調、傷食發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加減的保和丸進行治療。如果是由於包裹過嚴、衣被過厚、居室過暖引起的,則可以使用導赤散加上銀花、菊花和連翹進行治療。在治療過程中,還應注意調節體溫,並給予適當的護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