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痢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痢疾(中醫病證名)

病因病機

小兒痢疾乃夏秋之季常見腸道傳染病,其發病機理主要源於外感濕熱疫毒之氣,內傷飲食生冷。小兒脾胃嬌弱,運化功能未臻完善,若遇飲食失節,過食生冷瓜果,或誤食不潔之物,則易致食積停滯,化生濕熱,蘊結腸腑;復感時令濕熱之邪,兩邪相搏,膠著難解,最終導致腸絡受損,氣血凝滯。

臨床表現

本病典型症狀表現為:

  • 腹痛陣作,以臍周及下腹為甚
  • 裏急後重(急切欲便而排便不暢)
  • 便下粘液或膿血
  • 或伴發熱、口渴等症 若熱毒熾盛,可邪竄心肝,出現高熱、神昏、驚厥等危候;久痢不愈則可傷及脾腎,導致陽氣虛衰。

辨證分型

中醫辨證首重虛實,次辨濕熱之偏重:

實證

  1. 熱重於濕型

    • 主症:便下赤多白少,臭穢異常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  • 治法:清腸解毒,涼血止痢
    • 主方:白頭翁湯加減(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)
  2. 濕重於熱型

    • 主症:便下白多赤少,脘痞納呆,身重倦怠,舌苔白膩微黃,脈濡數
    • 治法:清腸化濕,調氣和血
    • 主方:芍藥湯加減(芍藥、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木香、檳榔、肉桂、甘草)

虛證

  1. 脾腎陽虛型(久痢)

    • 主症:痢下稀薄,帶白沫或淡紅,腹隱痛而喜溫按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細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收澀固脫
    • 主方:桂附理中湯加減(肉桂、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
  2. 邪陷心肝型(急危重症)

    • 主症:高熱神昏,抽搐驚厥,痢下穢臭,舌絳少苔,脈弦數
    • 治法:清心開竅,涼肝熄風
    • 方藥:神犀丹或紫雪丹急服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除上述分型論治外,臨證可靈活運用以下治法:

  • 消積導滯法:適用於食積明顯者,加用焦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
  • 調氣活血法:適用於腹痛甚、裏急後重明顯者,常用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赤芍
  • 升提固澀法:久痢滑脫者可酌加升麻、柴胡,或赤石脂、禹餘糧

外治法

  • 針灸療法: 主穴:上巨虛(大腸下合穴)、天樞(大腸募穴)、足三里(健脾和胃) 配穴:熱重加內庭、曲池;濕重加陰陵泉;久痢加關元、腎俞 手法: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,並可配合艾灸

  • 推拿療法: 可運用清大腸、揉天樞、摩腹等手法調理腸腑氣機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熱痢:以痢下赤白、裡急後重為主,熱象明顯,屬痢疾之常見類型
  • 疫痢:發病急驟,傳染性強,症情凶險,多見於小兒,易出現神昏驚厥
  • 休息痢:痢疾時發時止,經久不愈,多因治療不當或正氣未復所致

病理轉歸

小兒痢疾若及時正確治療,多能痊癒;若失治誤治,可轉為慢性,形成「休息痢」;重者耗傷氣陰,損及脾腎,影響生長發育;極重者邪陷心包,可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