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聾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聾啞
小兒聾啞乃中醫病證名,分先天、後天兩類,以聽覺喪失伴語言障礙為主要特徵。此症自古有載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發驚癇後,六七歲不能語言」,《丹溪心法》則指出「耳聾皆屬於熱」,揭示其病機與熱邪、驚風致經絡氣機阻滯密切相關。
【病因病機】 先天者多因胎元不足,腎精虧虛,耳竅失養;後天者常由熱病(如溫熱病、麻疹等)或驚風發作後,邪熱閉阻經絡,致少陽樞機不利,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耳竅。經絡循行中,手太陽小腸經「所生病者耳聾」、手少陽三焦經「是動則病耳聾」,足少陽膽經亦絡耳部,《素問·厥論》所言「少陽之厥則暴聾」正指此理。
【辨證分型】
- 實熱閉竅型:症見耳聾突發,多有熱病史,舌紅苔黃,脈弦數
- 痰瘀阻絡型:病程較久,耳聾漸進,或兼眩暈,舌暗苔膩
- 腎精虧損型:先天不足,發育遲緩,兼見囟門遲閉,舌淡
【經絡辨治】 《靈樞·雜病》提出辨經取穴原則:「聾而不痛者,取足少陽;聾而痛者,取手陽明。」臨床施治當循少陽經為主,兼調太陽、陽明。
【針灸治法】 主穴:聽會(足少陽)、聽宮(手太陽)、耳門(手少陽)、翳風(手少陽)、瘈脈(足少陽)、百會(督脈)、中渚(手少陽) 配穴:
- 眩暈配風池(足少陽)、太衝(足厥陰)
- 語蹇配啞門(督脈)、廉泉(任脈)
- 鼻塞配迎香(手陽明)、合谷(手陽明) 針刺手法宜輕刺深留,佐以捻轉瀉法。
【預後轉歸】 治療效果與殘存聽力相關,《針灸大成》記載「聾有虛實,實聾易治,虛聾難療」。臨床觀察表明,病程短、經氣未竭者,通過通調少陽經氣,開竅啟閉,多有改善之機。對於先天稟賦不足者,需兼用滋腎填精法,配合艾灸腎俞、太溪等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