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瘰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瘰癧
病證名,屬中醫外科範疇,指小兒頸項、腋下或腹股溝等處出現之結核腫塊,又稱「九漏」、「鼠瘡」。其狀如連珠,三五成簇,初起如豆,漸大如梅李,堅硬可移,日久則潰膿難癒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五十》記載:「小兒身生熱瘡,必生瘰癧。其狀如結核,在皮肉間三兩個相連累也。」明確指出此症多繼發於熱性瘡瘍之後,因風熱邪毒蘊結所致。
病因病機
本症多由外感風熱邪毒,內因氣血失和,痰濕凝滯,經絡阻隔而成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云:「瘰癧形名各異,受病不外痰濕風熱氣毒結聚而成。」具體可分為三類:
- 風熱搏結: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少陽經脈,與氣血相搏,結於頸項。
- 痰火鬱結:小兒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,肝鬱化火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留滯經絡。
- 氣虛痰凝: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氣虛,脾失健運,濕聚為痰,痰凝氣滯,發為結核。
臨床特徵
-
分期表現:
- 初期:皮下結核如豆,一枚或數枚串生,按之堅實可動,皮色不變,微覺疼痛。
- 中期:結核漸大如桃李,推之不動,皮色轉暗紅,伴午後潮熱。
- 後期:結核軟化潰破,膿水清稀如敗絮,久不收口,形成竇道。
-
病位分類:
- 瘰癧繞項:沿足少陽膽經分布,結核多生頸側。
- 馬刀挾瘿:形長如馬刀,生於腋下(見《靈樞·癰疽》)。
- 濕瘰癧:破潰後膿水淋漓,多屬痰濕證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為主,分期辨治:
-
初期(實證):
- 風熱證: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,疏風清熱。
- 痰火證:內消瘰癧丸合柴胡清肝湯,清肝化痰。
-
中期(邪戀正虛):
- 透膿散托毒外出,配合逍遙散調理肝脾。
-
後期(虛證):
- 氣血兩虛者用香貝養營湯;陰虛火旺者取大補陰丸滋陰降火。
外治法:初期可貼消核膏;膿成宜切開排膿;潰後用五五丹提膿去腐,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