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麻痹後遺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麻痺後遺症(西醫病名),屬中醫「痿證」、「痿躄」範疇。本病多因風濕熱邪內侵經絡,導致氣血阻滯,筋脈失養而成。與一般溫邪犯肺或暑濕蘊結腸胃之證不同,其病程進展具有特殊性,可分為初期、麻痺前期、麻痺期及後遺症期,各期症狀與治法迥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外因主責風、濕、熱邪侵襲。小兒臟腑嬌嫩,腠理疏鬆,若調護失宜,邪氣乘虛而入,先犯肺胃,繼而流注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濕熱蘊結,耗傷津液,筋脈失濡;久病則累及肝腎,精髓虧虛,筋骨萎弱,終致肌肉萎縮、關節畸形,形成後遺症。
臨床分期與證治
- 初期(邪犯肺胃)
症狀類似感冒,見發熱、嘔吐、腹瀉等,舌紅苔薄黃。治宜清化濕熱、疏風解表,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,佐以解肌通絡之品。 - 麻痺前期(邪竄經絡)
症見面赤咽紅、汗多、全身肌肉疼痛拘急、四肢顫震,甚則嗜睡昏迷、抽搐項強。此為濕熱壅盛,內擾肝風。治宜熄風鎮痙、清熱化濕,方用羚角鉤藤湯合三妙丸加減;若喘促吞嚥困難,可佐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。 - 麻痺期(氣血痺阻)
肢體癱瘓多見,以下肢為甚,或伴面部歪斜。治當疏風通絡、調和氣血,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,或針刺局部腧穴。若顏面麻痺,取牽正散(白附子、僵蠶、全蠍)配合針灸頰車、地倉、合谷。 -
後遺症期(肝腎虧虛)
因病久正虛,肝腎不足,筋骨失養,見肌肉萎縮、關節變形。治宜補益肝腎、溫通經脈,方用虎潛丸滋陰強筋,活絡丹化瘀通絡,或金剛丸補虛起痿。配合針灸與推拿,以激發經氣、舒筋活絡:- 上肢癱瘓:肩髃、肩髎、曲池、大椎
- 下肢癱瘓:環跳、風市、陽陵泉、足三里
- 腹肌癱瘓:中脘、梁門、氣海
- 頸肌無力:天柱、天鼎、天容
中醫辨證要點
- 濕熱阻絡:見肢體痿軟、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。治重清利濕熱。
- 氣血瘀滯:癱瘓伴肌肉刺痛,舌暗紫。宜活血通絡,如補陽還五湯。
- 肝腎虛衰:形瘦骨立,腰膝酸軟。當填精補髓,佐以溫陽。
此病之治,貴在分期辨證,早期祛邪務盡,後期固本培元。針藥並施、持之以恒,可助改善功能,緩解殘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