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脈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脈法
小兒脈法為中醫切診之一環,其理論與診法有別於成人,蓋因小兒生理特徵異於成人,脈象表現亦有獨特之處。
一、小兒脈象特點
- 脈位特徵: 小兒寸口脈位較成人短小,故診脈手法與成人不同。三歲以上小兒多用「一指定三關法」,醫者以一指(通常為食指)同時按壓寸關尺三部,以候脈象。三歲以下幼兒因脈位更短,難以切按,故多改診指紋以察病機。
- 脈率特徵:
小兒脈搏速率隨年齡增長而變化,年齡愈小,脈率愈快。《脈經》云:「小兒脈快疾,一息七八至曰平,不及曰損,太過曰至。」此處「一息」指醫者一次平穩呼吸,約合四至五次心跳。具體而言:
- 初生嬰兒:每息七至八至(約120-140次/分鐘)為平脈
- 三歲小兒:每息五至六至(約100-110次/分鐘)為常脈
- 超過六至為數脈,不足五至為遲脈
二、小兒脈象分類沿革
歷代醫家對小兒脈象分類各有見解,體現了脈學發展的脈絡:
- 《黃帝內經》時期:主張以「大、小、緩、急」四類概括小兒病脈
- 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發展為「浮、沈、緩、急、弦、細、促、亂」八種脈象
- 清代陳復正《幼幼集成》:簡化為「浮、沈、遲、數」四綱脈,並強調以「有力、無力」辨別虛實
三、臨床常用小兒病脈
當代中醫兒科臨床常用八種主病脈象,其辨證要點如下:
-
浮脈:
- 脈象特徵:輕按即得,重按稍減而不空
- 主病意義:主表證。浮而有力為風寒表實;浮而無力為風熱表虛
-
沉脈:
- 脈象特徵:輕取不應,重按始得
- 主病意義:主裡證。沉而有力為裡實(如食積、痰飲);沉而無力為裡虛(如脾腎陽虛)
-
遲脈:
- 脈象特徵:脈來遲緩,一息不足四至(3歲以下不足五至)
- 主病意義:主寒證。遲而有力為實寒(如寒凝腹痛);遲而無力為虛寒(如脾陽不振)
-
數脈:
- 脈象特徵:脈來急速,一息六至以上(3歲以下七至以上)
- 主病意義:主熱證。數而有力為實熱(如肺熱咳喘);數而無力為虛熱(如陰虛火旺)
-
虛脈:
- 脈象特徵:三部脈舉按皆無力
- 主病意義:主氣血兩虛,常見於久病體弱、脾胃虛損之證
-
實脈:
- 脈象特徵:三部脈舉按皆有力
- 主病意義:主實邪壅盛,多見於外感熱病初期或痰食內停
-
弦脈:
- 脈象特徵:端直以長,如按琴弦
- 主病意義:主驚風、疼痛。弦而數多屬肝風內動;弦而緊多見於寒凝腹痛
-
滑脈:
- 脈象特徵: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
- 主病意義:主痰食。滑而數多見於痰熱壅肺;滑而緩常見於食積停滯
四、診脈要點
-
時機選擇: 小兒診脈以安靜時為宜,避開啼哭、哺乳後或劇烈活動等干擾因素。《幼科發擇》強調:「凡診小兒脈,當於其睡時,或靜坐時診之。」
- 綜合判斷: 小兒脈診須結合望診(如面色、形體)、聞診(如哭聲、咳嗽)及問診(通過家長代述)綜合分析,尤應注意指紋診法與脈診互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