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面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面瘡

病證名,指小兒面部生瘡,伴有膿液或黃水滲出的皮膚疾患。古籍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載:「小兒面上忽遇有經絡虛隙,為風、濕、寒、熱所乘,搏於氣血則生其瘡。」認為此病起因於小兒腠理不密,經絡氣血虛弱,外邪乘虛而入,蘊結於肌膚。風邪夾濕熱或寒熱之邪,與氣血相搏,鬱而化毒,發為瘡瘍。其臨床表現多為面部皮膚紅腫潰爛,或如火烧灼痛,或破潰流膿,滲出黃水,纏綿難癒,類似西醫之淺膿皰病接觸性皮炎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面瘡的成因主要與以下幾點相關:

  1. 外邪侵襲:風、濕、熱邪外襲,尤其是風熱或濕熱之邪,客於肌表,阻滯經絡,久而化毒生瘡。
  2. 脾胃濕熱:小兒脾胃嬌弱,若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易致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上蒸於面,發為瘡瘍。
  3. 胎毒遺熱:部分患兒因母體孕期濕熱內蘊,遺毒於胎兒,出生後外發為瘡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風熱犯表型:面瘡紅腫熱痛,或伴發熱,瘡頂有膿頭,舌紅苔薄黃。
  • 濕熱蘊結型:瘡面滲黃水,周圍皮膚潮紅,或伴糜爛,舌苔黃膩。
  • 毒熱熾盛型:瘡面化膿,腫痛明顯,甚則潰爛延展,伴口乾煩躁,舌紅絳。

治療原則
疏風清熱、化濕解毒為主,依據證型配伍不同方藥: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風熱證:選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,疏風清熱。
    • 濕熱證:以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四妙散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清熱利濕。
    • 毒熱證:可加重解毒之力,如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)配合黃連、連翹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三黃散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研末,加青黛適量,以麻油調敷患處,清熱燥濕、斂瘡生肌。
    • 金銀花露馬齒莧煎湯冷濕敷,適用於滲出明顯者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小兒面瘡多因「風熱相搏,濕毒鬱結」,強調外治需結合內調;《醫宗金鑑》則稱此病為「面上無名腫毒」,提出清熱涼血為要。此類論述均與現代中醫臨床辨治思路相合。

(註:本病需與黃水瘡(膿皰瘡)、奶癬(嬰兒濕疹)等鑑別,具體辨證應結合患兒體質與病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