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目閉不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目閉不開
證名
小兒目閉不開,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為初生嬰兒常見眼症之一,主要表現為雙眼紅腫、眼眵(分泌物)稠黏量多,致使眼瞼難以睜開。此證屬中醫眼科範疇,多與風熱、濕熱或肝經鬱火蘊結有關,病機涉及臟腑氣血失和,尤其與肝、脾二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
風熱外襲
- 初生兒腠理疏鬆,易感風熱邪氣,上攻於目,導致胞瞼紅腫,津液化濁成眵,黏結眼瞼,故目閉難開。
- 風熱多兼肺氣不宣,因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而眼眵稠黏亦與肺熱移於大腸(肺與大腸相表裏)有關。
-
濕熱蘊結
- 孕母孕期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,傳於胎兒,致生後脾失健運,濕濁上泛於目,纏綿難愈。
-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眼瞼屬脾,濕熱燻蒸則胞瞼腫脹,黏眵膠結。
-
肝經鬱火
- 肝開竅於目,若胎兒稟賦肝火偏旺,或產時情志受擾,氣鬱化火,上炎目竅,可見目赤腫痛、眵多黏閉。
- 此類患兒常伴煩躁啼哭,舌質偏紅,指紋紫滯等肝火亢盛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雙眼瞼紅腫灼熱,眵淚膠黏,擦拭後復生,甚則睫毛粘連,難以睜眼。
- 兼症:或見白睛紅赤、畏光流淚,或伴輕度身熱、煩躁不安。
- 舌脈:舌苔薄黃或黃膩,指紋浮紫(小兒診法)。
中醫辨證
- 風熱證:發病急,眵多色黃,胞瞼微腫,或伴鼻塞流涕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- 濕熱證:病程較長,眵稠黏如膿,瞼緣濕爛,舌苔膩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湯化裁。
- 肝火證:目赤明顯,煩躁易怒,小便短赤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去柴胡,酌加菊花、決明子等。
外治法
- 中藥熏洗:以桑葉、菊花、金銀花煎湯,過濾後趁熱薰眼,待溫以棉紗蘸洗,清除眼眵。
- 穴位刺激:可輕按攢竹(眉頭)、絲竹空(眉尾)等穴,疏通局部氣血。
典籍溯源
《銀海精微》提到「眼胞壅腫,熱積脾經」,與濕熱蘊脾之病機相呼應;《幼幼集成》則載小兒目疾多因「胎毒未清」,強調孕母體質對胎兒的影響。此證若遷延不愈,可能轉為「拳毛倒睫」或「瞼弦赤爛」,故需詳辨病因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