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焠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焠針,又稱火針,為中醫傳統針灸療法之一種特殊技法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明確記載:「病在骨,焠針藥熨」,唐代王冰註解時指出:「焠針,火針也」,揭示其以火熱之力治療深層病邪的特性。
源流與理論基礎
焠針之法源自古九針之「大針」與「燔針」,屬「溫通療法」範疇。《靈樞·官針》提及「焠刺者,刺燔針則取痹也」,強調其透過火熱刺激經絡,驅散寒濕瘀滯之效。中醫理論認為,火性炎上而能透達,配合針體導熱入裡,可激發陽氣、溫煦臟腑,尤擅治「陰寒痼冷」之證。
操作特點
傳統焠針以特製鋼針(含鎢鋼或銅製)為工具,施術前先以明火燒灼針體至白熾狀,迅速刺入預定穴位或病灶部位。其關鍵在於「紅、準、快」三要訣:針體需燒至透紅,進針部位精確,操作迅捷以減輕痛感。根據病情深淺,分為「深刺」(治骨痹、癥瘕)與「淺刺」(治皮痹、疣痣)兩法。
臨床應用範疇
- 筋骨病症:針對寒濕痹痛、頑固性關節炎、腰椎間盤突出等,藉火熱之力直透骨節,散寒除痹。
- 外科疾患:古代用於排膿放血,今多治癰疽初起、腱鞘囊腫等。
- 皮膚病症:如扁平疣、白癜風等,以淺刺法溫通局部氣血。
- 內科雜病:配合灸法治療虛寒性胃痛、慢性泄瀉等。
與其他針法之異同
較之毫針,焠針側重「溫消」而非「調氣」;相較艾灸,其熱力更集中穿透。元代《針經指南》稱其「開鬱破結,非火針不能速效」,凸顯其攻堅散結之獨特優勢。然因操作門檻高,近代多結合電熱針技術改良,仍保留「燒針」「劫刺」等古法精髓。
此療法深植於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菀陳則除之」治療原則,體現針灸學中「火鬱發之」的辨證思路,為外治法中兼具物理熱效與經絡調控的獨特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