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囊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囊腫
小兒囊腫為中醫古籍所載之兒科病證,首見於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。此證屬中醫外科範疇,與「脫囊」病症關係密切,兩者在中醫文獻中常相互指涉。
中醫病機認識
中醫理論認為,小兒囊腫之形成多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肝經濕熱下注: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,濕熱之邪循經下注,蘊結於陰囊部位
- 脾虛濕盛: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健,水濕內停,下注陰囊
- 氣滯血瘀: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滯,津液輸布失常
臨床特徵
根據古籍記載,此症主要表現為:
- 陰囊部位腫脹如囊狀
- 皮膚或見緊張光亮
- 按之柔軟有波動感
- 嚴重者或伴疼痛不適
中醫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對此證有以下辨證類型:
- 濕熱下注型:腫處灼熱,皮膚發紅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
- 寒濕凝滯型:腫處不紅不熱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滑
- 氣滯水停型:腫脹時輕時重,與情緒變化相關
治療原則
傳統中醫治療此證遵循以下法則:
- 清熱利濕:適用於濕熱證,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
- 溫化寒濕:適用於寒濕證,選用五苓散合平胃散
- 行氣利水:適用於氣滯證,方如柴胡疏肝散合五皮飲
- 外治法:可配合中藥外敷或熏洗,如用芒硝溶液濕敷
古籍補充
除《本草綱目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要訣》亦載有相關論述,提及此證與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有關,治療時需兼顧培補脾腎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其外治方法,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