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溺血

病證名
小兒溺血,指小兒小便中混有血液,血隨尿出,但排尿時無疼痛感。此症屬中醫「血證」範疇,以尿液異常夾雜血液為主要特徵,與西醫所稱之「無痛性血尿」相似,然中醫從臟腑經絡及氣血失調角度闡釋其病因病機。
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小兒溺血多與下焦熱盛、陰絡損傷有關,其病位主要涉及心、小腸、膀胱及腎,具體機轉如下:

  1. 心火下移,熱結膀胱
    《幼科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心主血,血與小腸相合。」心屬火,主血脈,若小兒胎熱內蘊,或後天飲食辛熱,致心火亢盛,下移小腸,熱邪聚於膀胱,灼傷血絡,則血滲尿中。此類證候多見尿色鮮紅,伴隨面赤、口渴、煩躁等實熱之象。
  2. 下焦濕熱,血熱妄行
    濕熱之邪蘊結下焦(如膀胱、腎),阻滯氣機,迫血妄行,致血溢脈外而隨尿下。此常見於外感濕熱或飲食不節所致,症見尿血深紅、小便短赤,或兼見舌苔黃膩。
  3. 陰虛內熱,虛火傷絡
    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傷陰,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灼傷腎與膀胱絡脈,亦可致溺血。此類患者尿血多淡紅,兼見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徵象。
  4. 脾腎氣虛,統攝無權
    若先天脾腎虧虛,或久病耗氣,致氣不攝血,血溢於尿中。此類證候尿血顏色偏淡,伴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等氣虛表現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中醫通常分以下證型論治:

  1. 實熱證

    • 主症:尿血色鮮紅,小便短赤,心煩口渴,舌尖紅,脈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小薊飲子(《濟生方》):小薊、生地黃、滑石、木通、蒲黃、藕節、淡竹葉、當歸、梔子、甘草。本方清熱通淋,兼以化瘀止血。
      • 四物湯加減:當歸、生地、赤芍、川芎,酌加牛膝、白茅根、側柏葉等以引血下行、涼血止血。
  2. 濕熱證

    • 主症:尿血深紅,小便灼熱,或伴尿道澀痛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利濕熱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可配伍小薊、梔子、車前子等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尿血淡紅,顴紅潮熱,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涼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酌加知母、黃柏、旱蓮草、女貞子等。
  4. 氣虛不攝證

    • 主症:尿血淡紅,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舌淡脈弱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腎,補氣攝血。
    • 方藥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或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幼科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熱盛積於小腸,甚則尿血。」指出心與小腸表裡關係對溺血的影響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·血證》提出:「溺血之病,多屬虛損,不可專用寒涼。」提醒虛證溺血需補益為本。

此症需結合患兒體質與證候特點辨證施治,實證宜清熱,虛證宜滋補,兼顧止血化瘀,以達標本同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