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膿血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膿血痢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。此症以痢下膿血夾雜、裡急後重為主要特徵,屬中醫「痢疾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主因濕熱毒邪內侵,蘊結腸道,致氣血瘀滯。熱邪迫血妄行,血滲腸絡,與腸中津液相搏,化為膿血;濕熱阻滯氣機,則現裡急後重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虛弱,若飲食不潔或外感邪毒,尤易發病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主症:排便次數頻繁,下痢膿血相雜,色鮮或暗紅,腹痛陣作,裡急後重(肛門墜脹,便後不暢)。
  • 兼症:或見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以清熱化濕、調氣和血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芍藥湯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當歸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甘草、肉桂。
    • 方義: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;芍藥、當歸和血止痛;木香、檳榔調氣導滯;大黃瀉熱通腑,佐肉桂防苦寒傷陽。
  2. 香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

    • 組成:黃連(吳茱萸製)、木香。
    • 臨床常配伍水楊梅(清熱止痢)、海蚌含珠(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)以增強療效。

其他辨證用藥

  • 濕重於熱:痢下白膿為主,可合平胃散化濕運脾。
  • 熱毒熾盛:高熱煩渴,加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秦皮、黃柏、黃連)清熱解毒。
  • 血分熱盛:膿血鮮紅量多,酌加地榆、槐花涼血止血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痢疾古名滯下,多因濕熱積滯,壅塞腸胃。」強調小兒痢疾需分虛實,初期宜通因通用,不可早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