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小兒嘔吐是兒科常見症狀之一。古人論嘔吐,常以有物有聲謂之嘔,有物無聲謂之吐,無物有聲謂之噦。但小兒嘔吐很難把三者截然分開,故一般兒科專著多稱嘔吐。幼小嬰兒溢乳、呃乳均與嘔吐相近,臨證鑒別可參照本條,不另論述。
【常見證候】
乳食積滯嘔吐:食已即吐,吐物氣味酸臭,吐後胃脘舒適,脘腹脹滿,壓食納呆,大便酸腥穢臭,或秘結難下,舌苔厚膩而垢,脈象滑數。
脾胃濕熱嘔吐:嘔吐惡心,食人腹脹,多伴有寒熱往來,或但熱不寒,兩脇脹痛,白睛及皮膚發黃,尿黃如柏汁,大便秘結或便稀,色白,舌苔黃膩,脈象弦數。
胃氣虛弱嘔吐:吐出清水,不酸不腐,食欲差,囟門多凹陷,手足不溫,面黃帶白,神情淡漠,倦怠嗜睡,舌淡苔薄,脈細無力。
胃陰不足嘔吐:乾嘔惡心,吐物不多,唇紅舌乾,手足心熱,或日晡潮熱,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,舌質紅,苔少,脈細數。
脾胃陽虛嘔吐:多見朝食暮吐,吐出奶瓣或宿食,面色白,四肢清冷,腹部隱痛喜按,踡臥少動,大便稀薄,舌質淡,苔薄滑潤,指紋淡青。
外邪客胃嘔吐:嘔吐食物或奶瓣,吐量多,呈噴射狀,伴惡寒發熱,或壯熱煩躁,口渴或不渴,汗出較多,面色紅赤,舌質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或洪大。
【鑒別分析】
乳食積滯嘔吐與脾胃濕熱嘔吐:均為實證嘔吐,皆有食入即吐,脘腹脹滿,苔膩等症狀。但致因不同,因此證治亦異。乳食積滯嘔吐乃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恣食生冷瓜果,使脾胃損傷,乳食停滯,胃氣失於和降而見嘔吐症狀。脾胃濕熱嘔吐多因內傷飲食,外受風邪,內外相招,濕聚生熱,濕熱鬱蒸,胃氣上逆而出現嘔吐。兩者的區別在於:前者所吐之物,酸臭異常,吐後胃脘舒適,並有大便異臭,厭食等傷食症狀;後者吐物或有酸臭氣味,吐後脘脹脅痛不減,並有寒熱往來,皮膚發黃等濕熱鬱蒸症狀。乳食樍滯者治宜消食化積,和胃止嘔,保和丸加減治之;脾胃濕熱者治宜清熱化濕、降逆止嘔,茵陳蒿湯合黃連溫膽湯加減治之。
胃氣虛弱嘔吐與胃陰不足嘔吐:屬虛性嘔吐,前者為氣虛,後者為陰虛,病均在胃。胃氣虛弱嘔吐責於先天稟賦不足,胃氣虛弱,或誤用消導攻伐之品,損傷胃氣,胃虛不能納榖,故見嘔吐症狀。胃陰不足嘔吐常見於熱病後期,胃陰受損,虛熱上擾,胃失和降而出現嘔吐症狀。辨證要點為:胃氣虛弱者嘔吐清水,不酸不腐;胃陰不足者吐物不多,口苦而粘。另外,氣虛的囟門凹陷,手足不溫,與陰虛的唇紅舌乾,手足心熱有顯著不同。因此臨證鑒別較易。前者治宜養胃氣,降逆止嘔,五味異功散主之;後者治宜滋胃陰,清熱止嘔,竹葉石膏湯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