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嘔吐
病證概述
小兒嘔吐乃中醫兒科常見證候,《聖濟總錄》有云:「小兒嘔吐者,脾胃不和也。」此證多因小兒脾胃嬌嫩,運化功能未充,加之外感內傷諸因,致胃氣上逆而發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升降失司,胃氣上逆而作嘔。
病因病機
內傷飲食
- 乳食積滯:小兒哺乳無度,或甫啼哭未定即急予乳飲,致乳食停聚中脘,損傷胃氣。《育嬰秘訣》指出:「乳食過度則胃不能受,受而不能消則作嘔吐。」此類多見傷乳吐、傷食吐。
- 寒熱失宜:寒吐因乳母過食生冷,或幼兒外受風寒,寒邪直中脾胃;熱吐則因乳母辛辣厚味,或小兒感受暑熱,熱積胃中。《幼幼集成》言:「寒吐者,乳片不消,多吐而少出;熱吐者,身熱煩渴,吐次多而出物少。」
情志因素
驚恐致嘔:小兒神氣未充,驟受驚恐,肝氣橫逆犯胃,致胃失和降而發驚吐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云:「小兒吐瀉驚悸,由心氣不足故也。」
他因致嘔
- 蟲積內擾:腸道寄生蟲擾動腸胃,尤以蛔蟲上竄為甚,致胃氣逆亂而作蟲吐。
- 痰飲內停:小兒脾常不足,水濕不化,凝而為痰,痰飲壅盛,阻遏中焦氣機而致痰濕吐。
- 外感六淫:風寒暑濕之邪侵襲肌表,內傳脾胃,影響其升降功能。
證候分類
1. 傷乳吐
特徵為嘔出未消化乳瓣,伴脘腹脹滿,噯氣酸腐,舌苔厚膩。指紋滯澀。
2. 傷食吐
嘔出酸臭食物殘渣,腹脹拒按,不思飲食,大便酸臭或秘結,舌紅苔黃膩。指紋紫滯。
3. 寒吐
嘔吐清稀,時作時止,面白肢冷,腹痛綿綿,得溫則緩,舌淡苔白。指紋淡紅。
4. 熱吐
食入即吐,嘔物酸臭,口渴引飲,身熱煩躁,唇紅舌赤,苔黃脈數。指紋紫滯。
5. 積吐
特點為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腹脹如鼓,形瘦神疲。舌淡苔白厚。
6. 蟲吐
間歇性嘔吐,時吐清水或蛔蟲,繞臍疼痛,睡中齘齒,面有蟲斑。舌見紅點。
7. 驚吐
多因驚嚇後發生,嘔吐伴驚惕不安,睡臥不寧,面色乍青乍白,脈弦數。
8. 痰濕吐
嘔吐痰涎,胸膈痞滿,頭眩心悸,喉中痰鳴,舌苔白膩。指紋淡滯。
治療原則
總則:和胃降逆為基本治則,同時審因論治。
- 食積者—消食導滯
- 寒邪者—溫中散寒
- 熱積者—清熱和胃
- 驚吐者—平肝鎮驚
- 蟲吐者—安蛔驅蟲
- 痰吐者—化痰燥濕
歷代醫家治療此證頗有心得,《幼科發揮》強調:「治吐必先審其所因,去其所苦,調其氣血,和其陰陽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