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偏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偏風
病證名,又稱偏風口噤,為中醫兒科常見證候,主症為小兒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。此證病因複雜,與經絡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虛損密切相關,歷代醫家多有論述,以下分述其病機、辨證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- 外因:足陽明胃經氣虛受風
若胃經氣弱,風邪乘虛侵襲筋脈,致氣血不暢,筋脈偏急,發為偏風。此類多屬外感風邪,病情較急。 - 內因:足厥陰肝經風熱乘脾
肝主筋,若肝經風熱內生,橫逆犯脾,脾主肌肉,風熱灼傷筋脈,致筋絡拘急,引發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。 - 脾肺虛弱,腠理不密
脾為後天之本,肺主皮毛。若脾肺氣虛,衛外不固,外邪易乘虛而入,阻滯經絡;或吐瀉傷津,津液虧耗,筋脈失養,亦能致此證。 - 肝血不足,虛風內動
肝藏血,腎藏精。若肝腎陰虧,水不涵木,肝陽化風,上擾筋脈,則見偏風諸症,此屬本虛標實。
辨證論治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,需分型施治:
-
脾胃氣虛,風邪內動
- 主症:肢體偏癱,面癱口喎,納差乏力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培土熄風,益氣通絡。
- 方藥:異功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)加鈎藤、桑枝,以健脾益氣,疏風活絡。
-
肝火血燥,筋脈失濡
- 主症:肢體拘急,煩躁易怒,面赤口乾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滋陰養血,柔肝熄風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酌加白芍、天麻,以滋腎水、平肝風。
-
脾肺虛弱,外邪襲絡
- 主症:偏風兼見咳嗽氣短,自汗惡風,舌淡脈弱。
- 治法:補益脾肺,祛風通絡。
- 方藥:鈎藤飲(鈎藤、人參、防風、蟬蜕)加黃芪、防風,以固表祛邪。
-
津液耗傷,筋脈失養
- 主症:吐瀉後突發偏癱,口燥咽乾,皮膚枯槁,脈細數。
- 治法:益胃生津,濡養筋脈。
- 方藥:白術散(白朮、葛根、藿香、木香)加麥冬、石斛,以復津液、潤筋絡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經絡辨證:偏風多累及陽明、厥陰經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主血所生病」,故胃經氣血失調易致肢體痿廢;而肝經「絡諸筋」,風熱內動則筋急。
- 臟腑相關:此證與「肝脾同病」密切相關,因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風邪或內熱擾動,易致氣機逆亂,形成「風痰瘀絡」之病理產物。
古籍參考
- 《幼科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小兒偏風,總因血虛風襲,或痰滯經絡」,治法需分虛實,虛者補肝腎,實者祛風痰。
-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指出:「肝風內動者,當從水火既濟論治」,注重肝腎陰陽平衡。
綜上,小兒偏風之治療,首重辨明內外虛實,或祛外風,或熄內風,佐以調補氣血,使筋脈得養,則諸症可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