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秋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秋痢

小兒秋痢,乃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明代李時珍所著《本草綱目》。此證因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完固,復感秋令燥氣,內傷乳食,致生積滯,蘊而化熱成毒,發為痢疾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之成,蓋因小兒"脾常不足",《育嬰家祕》云:"小兒脾常不足,肝常有餘",脾胃運化功能尚弱,若乳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油膩,則易傷脾陽;復值秋令,燥氣主令,燥邪易傷陰耗液,內外相引,燥熱蘊結腸道,氣血凝滯,化為膿血,而成痢疾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見症包括:

  • 裡急後重:便意頻繁而急迫,排便後肛門沉重不適
  • 腹中絞痛:尤以臍周為甚
  • 便下膿血:糞便中夾雜黏液或膿血
  • 或伴發熱、口乾、尿赤等燥熱之象

《醫宗金鑒》論痢云:"痢者,滯下也,本於濕熱。"小兒秋痢尤多見濕熱夾燥之證。

治療法則

依證候輕重、病程久暫不同,治法各異:

初起實熱證

  • 主證:便下膿血,色鮮紅,腹痛拒按,發熱口渴
  • 治則:清熱解毒,燥濕止痢
  • 方藥: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)為主,可酌加黃芩、白芍、葛根等;若兼表證,可用黃連香薷飲加減(黃連、香薷、厚朴、扁豆等)

久痢虛寒證

  • 主證:痢下白多紅少,便質溏薄,腹痛綿綿,面色晄白
  • 治則:健脾化濕,溫中止痢
  • 方藥:益黃散(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)為主方,或參苓白朮散加減

變證處理

若痢久不愈,可出現以下變證:

  • 傷陰證:口乾舌燥,舌紅少苔,可用黃連阿膠湯
  • 氣虛下陷:肛門墜脹,痢下不止,可用補中益氣湯
  • 寒熱錯雜:可選烏梅丸

相關文獻

《幼幼集成》論小兒痢疾:"痢由積滯而成,滯因脾弱不運。"強調調理脾胃為治療關鍵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指出:"小兒痢疾,當分寒熱虛實。"可見古代兒科醫家對本病辨治之精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