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雀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雀目
病證名,見於《醫學六要》,又稱「肝虛雀目」或「雞盲」。此證以小兒及青少年患者居多,主要表現為白晝視物清晰,而入暮後視力昏矇,甚至完全不能見物,至天明又復常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八曰:「人有晝而睛明,至瞑黃昏便不見物,謂之雀目。」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描述此證俗稱「雞盲」,並指出其特徵為「至晚不見,曉則復明」。
病因病機
小兒雀目多與「疳證」相關,即因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致使氣血生化不足,肝血虧虛,不能上榮於目,影響夜間視物功能。《世醫得效方》指出,此證乃「疳而得之」,故又稱「肝虛雀目內障」,與成人因陽虛所致之「高風雀目內障」不同。小兒雀目以肝血虛為主,患者通常僅能視前方直下之物,且常伴目癢、目澀等不適;而成人高風雀目多因腎陽不足,患者視野逐漸縮窄,僅能視上方景物,日久失治可能發展為「青盲」。
證候特徵
- 夜盲為主:日落後或光線昏暗處視物昏矇,甚或不能見物。
- 目癢澀:可能伴隨眼睛乾澀、微癢,揉眼頻繁。
- 疳證體質:或兼見形體消瘦、面色不華、飲食不佳等脾胃虛弱徵象。
治法與方藥
小兒雀目以「補肝養血」為主要治則,可參考《龍木論》所載外治法與食療結合之方:
- 石決明蒼術豬肝方:取石決明(煅)、蒼術研末,塞入剖開之豬肝內紮緊,以砂鍋煮熟,先以蒸氣熏目,待溫後食肝飲汁。石決明清肝明目,蒼術健脾燥濕,豬肝補血養肝,共奏養肝明目之效。
- 內服方藥:若兼脾虛疳積,可配合《銀海精微》的「豬肝散」(穀精草、夜明砂、蛤粉等),或「益氣聰明湯」加減以健脾益氣、養肝明目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高風雀目」(高風內障)區別,後者多見於成人,屬陽虛目絡失養,視野漸窄,預後較差,治法以溫補腎陽為主,如「右歸丸」加減。
(相關條目參見「肝疳」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