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熱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熱厥

病證名:小兒熱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又稱「小兒陽厥」,屬真熱假寒之證。其病因多由邪熱熾盛,內蘊於裡,陽氣被遏,不得外達四肢,導致手足厥冷,然體內實為熱極之象,正合《內經》所言「熱深厥亦深」之機理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,邪熱熾盛,陽氣內鬱,陰液耗傷,致陽氣不布,陰不斂陽,故外見四肢厥冷,內則臟腑燔灼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熱厥者,陽氣鬱於內,而不能外達於四肢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手足厥冷,但胸腹灼熱,甚則捫之燙手。
  • 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起刺,脈沉實或滑數。
  • 伴有煩渴引飲、小便短赤、大便秘結,甚則神昏譫語、抽搐痙厥等熱擾神明之證。

證候辨識
此證需與寒厥鑑別:寒厥為陽氣虛衰,肢冷畏寒,舌淡苔白,脈沉微;熱厥雖肢冷,然裡熱熾盛,兼見一派陽明腑實或氣分熱盛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清泄裡熱、宣通鬱陽為主,依病勢輕重選方:

  1. 輕證(熱鬱氣滯):用四逆散(柴胡、枳實、白芍、甘草)疏解鬱熱,透達陽氣。
  2. 陽明經熱盛:選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大清氣分熱。
  3. 陽明腑實:投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)瀉下熱結,急下行陰。
  4. 表裡俱熱:予雙解散涼膈散表裡雙解,清上泄下。

變證處理

  • 熱陷心包(神昏譫語):急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開竅醒神。
  • 氣陰兩脫(肢厥汗冷、脈微欲絕):以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龍骨、牡蠣益氣固脫,救陰斂陽。
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》云:「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」《醫學心悟》進一步闡釋:「熱厥者,內真熱而外假寒,非大寒之證可比。」此類論述均強調熱厥本質為陽氣內鬱,需透熱解鬱,不可誤認寒證而妄投溫燥。

總結要點
小兒熱厥屬中醫急證,關鍵在辨明「真熱假寒」,臨床須詳察舌脈、審證求因,針對熱邪深淺及兼夾證候,靈活運用清熱、瀉下、開竅等法,以祛邪扶正,恢復陰陽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