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熱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兒熱厥,病證名。小兒厥證之一。又名小兒陽厥。指由邪熱過盛,陽氣內鬱,不能透達四肢,而出現手足厥冷,出現熱極似寒或真熱假寒之象。

《張氏醫通》:「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」

《醫學心悟》:「所謂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。」

症見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,舌乾,苔黃燥或焦黑起刺,伴惡熱,口渴,煩躁不得眠,小便赤澀或便秘,甚至神昏譫語等。

治宜宣通鬱熱,輕症用四逆散,重症用白虎湯、大承氣湯、雙解散、涼膈散。如伴發閉證,宜用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、至寶丹以開竅;伴見脫證,宜用生脈散加減,以益氣固脫。

【方劑】

四逆散

【組成】

柴胡9g,黃芩9g,人參9g,炙甘草6g,生薑3片,大棗2枚。

【用法】

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【功效】

宣通鬱熱,和解少陽。

【主治】

小兒熱厥,症見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,舌乾,苔黃燥或焦黑起刺,伴惡熱,口渴,煩躁不得眠,小便赤澀或便秘。

【方解】

本方由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柴胡、黃芩為君藥,具有疏肝解郁、清熱燥濕之功。人參、炙甘草為臣藥,具有益氣生津、和中緩急之功。生薑、大棗為佐藥,具有和胃降逆、助陽生津之功。諸藥合用,共奏宣通鬱熱、和解少陽之功。

醫案

《醫學心悟》載:某兒,4歲,男,發熱3日,惡寒,頭痛,煩躁,口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舌紅,苔黃燥,脈弦數。診斷為小兒熱厥。治宜宣通鬱熱,用白虎湯加減。處方:生石膏30g,知母15g,黃連10g,黃芩10g,大黃10g,生薑3片,大棗2枚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服藥3劑,諸症悉除。

【按語】

本案小兒熱厥,症見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煩躁、口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,舌紅、苔黃燥、脈弦數。辨證屬於熱厥證。治宜宣通鬱熱,用白虎湯加減。方中生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清熱瀉火;大黃通腑泄熱。諸藥合用,共奏宣通鬱熱之功。

【現代研究】

現代研究表明,小兒熱厥多由外感熱邪、內生熱邪、飲食不節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其病理主要表現為陽氣內鬱,不能透達四肢,而出現手足厥冷,出現熱極似寒或真熱假寒之象。

臨床上,小兒熱厥的治療以宣通鬱熱為主。可選用四逆散、白虎湯、大承氣湯、雙解散、涼膈散等方劑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治療方法,以提高療效。

【注意事項】

小兒熱厥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不可盲目用藥。若治療不當,可能會加重病情。

【預防措施】

小兒熱厥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天氣變化,避免受涼。
  2. 飲食要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