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焠胎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焠胎寒

焠胎寒為中醫焠法之一,專用於治療新生兒胎寒證。胎寒證多因母體虛寒,或孕期受寒,致使胎兒先天陽氣不足,出生後呈現寒象。此證常見於初生一、二日內之嬰兒,臨床表現為面色青白、唇色淡白、拒乳不啼、四肢厥冷、拳縮蜷臥,或伴隨腹中冷痛而啼哭不止。

治法與穴位
焠胎寒以燈火灸為主要療法,透過火熱之性溫通經絡、驅散內寒。施灸時,取特定穴位以激發陽氣,調和氣血:

  1. 囟門:位於頭頂前部,為督脈所過,灸之可振奮陽氣,通竅醒神。
  2. 眉心(印堂穴):屬督脈,能安神定驚,緩解寒凝所致之面色青白。
  3. 臍心(神闕穴):為先天之氣所存,灸此可溫補元陽,散腹中寒凝。
  4. 臍旁四圍:於神闕穴周圍六燋,加強溫煦腹部,緩解冷痛。
  5. 足跟兩旁:左右各一燋,此處近於腎經,可助溫腎散寒。
    若兼見聲音不出、呼吸微弱者,加灸:
  • 肺俞穴: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,灸之可宣肺通氣。
  • 少商穴:手太陰肺經井穴,位於拇指橈側指甲角旁,能開竅利咽。

中醫理論依據
胎寒證屬「陰盛陽虛」之候,寒氣內凝,陽氣不展,故以燈火灸直接溫通。此法結合經絡理論,取督脈(囟門、眉心)以統攝諸陽,神闕調先天之氣,肺俞、少商則針對寒邪犯肺所致之氣機閉塞。燈火之熱力透過穴位直達體內,散寒之效迅捷,符合《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歷史淵源
焠法早見於古代醫籍,如《小兒按摩經》及《厘正按摩要術》均載其用於胎寒。燈火灸因操作簡便、取效迅速,於民間廣為流傳,尤適用於新生兒急症。其選穴思路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」「從陽引陰」的整體觀,亦反映小兒「臟氣清靈,隨撥隨應」的生理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