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熱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熱吐
病證名,首載於《嬰童百問》。此證因小兒脾胃嬌弱,若飲食不節,積滯於胃,鬱而化熱,熱邪上逆,遂致嘔吐。其病因多與乳食不化、脾胃濕熱,或外感暑熱之邪內擾有關。
臨床表現:
- 食入即吐,嘔出物多夾黃稠黏液,氣味酸腐難聞。
- 伴有口苦咽乾,渴喜冷飲,煩躁不安,夜寐不寧。
- 或見身熱、面赤,舌質紅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。
- 若熱結腸腑,可兼見大便秘結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病機分析:
熱吐屬實熱證,病位在胃,與脾、肝相關。胃氣以降為順,若胃中積熱,氣機上逆,則發為嘔吐;熱邪灼津,故吐物黏稠;肝胃鬱熱,則口苦煩躁;若熱結陽明,腑氣不通,則便結溲赤。
治法:
以清熱和胃、降逆止嘔為主,佐以消導化滯。
- 主方選橘皮竹茹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方中橘皮理氣和中,竹茹清熱止嘔,人參、甘草益氣養胃,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,共奏清熱降逆之效。
- 若肝胃火盛,嘔吐酸苦,可配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清瀉肝火,和胃制酸。
- 兼大便秘結者,加熟大黃通腑泄熱,使熱邪從下而解。
隨證加減:
- 暑熱偏重: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,或黃芩、梔子清瀉三焦。
- 食滯明顯:加山楂、神麯、麥芽消食導滯。
- 陰傷口渴:酌加天花粉、蘆根生津止渴。
此證須與小兒寒吐鑑別,後者嘔吐清稀、肢冷脈遲,宜溫中止嘔;而熱吐以熱象為主,治療當清降為先,避免誤用溫燥。古籍如《幼科發揮》亦強調「熱吐宜清,不可輕投辛熱」,臨證需詳辨寒熱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