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熱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熱瀉
病證名,指因熱邪迫於大腸所致的腹瀉,屬中醫兒科常見證候。其特徵為大便色黃而黏稠,或夾雜泡沫,並伴隨腸鳴腹痛、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等熱象。患兒多表現煩躁啼哭,此因小兒體稟「純陽」,易受外邪化熱,暑熱之邪內侵,下迫大腸,使傳導失司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熱瀉多因外感暑濕熱邪,或乳食不節,積滯化熱,蘊結脾胃,下注大腸而成。《嬰童百問》指出:「小兒熱瀉者,大便黃而赤,或有沫。」熱性急迫,故排便時可聞腸鳴,肛門灼痛;熱傷津液,則小便短赤;小兒肝常有餘,熱擾心神,故見煩躁不安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大便黃赤黏臭,或如蛋花湯狀,排便次數頻繁,肛門紅腫灼熱。
- 兼症:腹脹陣痛、口渴喜冷飲、身熱(或僅手足心熱)、舌紅苔黃膩、指紋紫滯或脈滑數。
- 與他證鑑別:
- 寒瀉:大便清稀無臭,腸鳴冷痛,舌淡苔白。
- 傷食瀉:糞便酸臭夾未消化物,噯腐吞酸,腹痛拒按。
治法方藥
以「清熱利濕,止瀉和中」為原則,首重瀉腸中積熱,兼顧護津液。
- 主方:葛根黃芩黃連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
- 組成:葛根(升清止瀉)、黃芩(清上焦熱)、黃連(瀉大腸火),可佐木香、車前子行氣利濕。
- 加減法:
- 熱重加梔子、連翹;
- 腹脹甚加厚朴、枳殼;
- 傷陰者加烏梅、石斛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選天樞、足三里、上巨虛等穴,瀉法以清腸熱。
- 推拿:清大腸經、退六腑,配合揉腹以通調腑氣。
附註
熱瀉若延誤治療,可能耗氣傷陰,轉為「暴瀉傷陽」或「久瀉陰竭」之危候,故須及時辨證施治。古籍如《幼幼集成》亦強調:「熱瀉之症,務在速清其火,遲則津涸風生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