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舌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舌膜

概述

小兒舌膜,又稱「舌上白膜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症之一,多見於初生嬰兒。《本草綱目》首次記載此症,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描述其臨床表現,指出患兒舌上覆有白膜,甚則舌下生膜如石榴子狀,影響吮乳及啼哭發聲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胎中感受熱毒,母體濕熱邪毒內蘊,傳於胎兒,致脾胃積熱,熱毒上攻,熏蒸於舌,形成白膜。或因先天稟賦不足,氣血失調,舌絡受阻而生膜。

臨床表現

初生兒舌面可見白色膜狀物,輕者薄白如紗,重者厚膩如苔,甚則蔓延至舌下,狀若石榴子,妨礙吮乳,致啼聲不出或哭聲嘶啞。部分患兒可伴煩躁不安、口氣熱臭等熱象。

治療方法

外治法

  1. 刮除法:以消毒紗布或軟布輕拭舌面,祛除白膜,手法需輕柔,避免損傷黏膜。
  2. 白礬外擦:刮膜後,取少許白礬研末,塗擦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燥濕收斂。

內治法

以清熱解毒、瀉火化濕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三黃湯加減:黃芩、黃連、黃柏清三焦熱毒,加金銀花、牛蒡子疏風解毒,若兼脾胃濕熱,可酌加藿香、佩蘭芳化濕濁。
  • 導赤散:適用於心脾積熱者,以生地、木通、竹葉清心瀉火,甘草梢調和藥性。

預後與調護

經適當治療,白膜多可消退,預後良好。然若遷延不治,可能影響乳食攝入,甚則導致營養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