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身熱吐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身熱吐瀉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。此症以發熱、嘔吐、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,常伴隨腹滿拒食、嗜睡倦怠、煩躁不寧、口乾舌燥、口氣熱臭等症狀。其病因多與外感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或內傷乳食,脾胃運化失調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六淫:小兒臟腑嬌嫩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若感受暑濕、風熱之邪,邪氣內犯脾胃,致使升降失司,濕熱蘊結中焦,出現身熱纏綿、吐瀉交作。
  2. 內傷乳食:小兒脾胃薄弱,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油膩,損傷脾胃陽氣,運化無權,食滯化熱,上逆則嘔吐,下迫則泄瀉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熱象明顯:身熱不退,面赤唇紅,口渴喜飲,小便短赤。
  • 脾胃症狀:嘔吐物多酸腐,瀉下物臭穢或夾未消化食物,腹部脹滿拒按。
  • 兼夾證型:若熱邪熾盛,可見煩躁驚惕;若濕重則頭身困重,瀉下黏滯。

治法方藥
清熱解毒、化濕和中為主,選方如葛根黃連黃芩湯加減:

  • 葛根升陽止瀉、解肌退熱;
  • 黃連、黃芩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;
  • 若濕重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;
  • 食滯者佐以焦山楂、神麯消食導滯;
  • 煩躁甚可加鉤藤、淡竹葉清心除煩。

變證處理
若吐瀉過甚導致津傷氣耗,可配合生脈散益氣生津;若邪熱擾神,出現驚厥,宜加羚羊角粉紫雪散涼肝息風。

此證需根據病機演變靈活辨治,重視脾胃調護,避免熱邪深陷或津液過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