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身熱痿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身熱痿黃

病證名,指小兒於夏季發熱,伴隨筋骨痿弱無力,周身及目睛發黃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衛生寶鑒》,描述為:「小兒身體蒸熱,胸膈煩滿,皮膚如潰橘之黃,眼中白睛亦黃,筋骨痿弱不能行立。」其病因病機主要由夏季暑熱挾濕邪,鬱蒸經絡,深入骨髓,致使臟氣失和,濕熱相搏,脾氣壅滯,逆犯於心,形成濕熱蘊結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濕熱:夏季暑濕當令,小兒肌膚柔嫩,腠理疏鬆,易受濕熱之邪侵襲。
  2. 內傷脾胃:小兒脾常不足,濕熱內蘊,阻滯中焦,脾失健運,濕鬱化熱,熏蒸肝膽,致膽汁外溢而發黃。
  3. 經絡瘀阻:濕熱流注筋骨,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養,故見痿弱不能行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發熱:身熱持續,多伴胸膈煩悶。
  • 痿證:筋骨柔弱,肢體痿軟,甚則不能站立。
  • 黃疸:皮膚、白睛黃染,色如橘皮,小便黃赤。
  • 兼症:或見口渴、納差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濡數等濕熱徵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當以清熱利濕、舒筋活絡為主,方選瀉黃散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、甘草)清泄脾胃伏火,兼化濕濁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茵陳蒿:清利濕熱退黃,導濕熱從小便而出。
    • 薏苡仁:健脾滲濕,舒緩筋脈拘急。
    • 木瓜:和胃化濕,活絡舒筋,改善痿弱之症。
      若兼見暑熱偏盛,可加黃連、滑石以清心瀉火;若濕阻氣機明顯,可佐白豆蔻、厚朴芳香化濕,行氣寬中。

證候辨析

此證與小兒疰夏相似,然後者以夏季倦怠、低熱為主,少見黃疸及痿證;與黃疸型濕溫相比,濕溫病程較長,多伴神昏譫語,而本證以濕熱鬱滯經絡為特點。辨證時需詳察熱、濕、痿、黃四者之輕重,靈活調整治法。

古籍參考

《衛生寶鑒》強調此證與「夏季之熱加以濕蒸」相關,治法需兼顧清熱與通絡;《幼科發揮》亦提及小兒濕熱傷筋之證,主張「調脾胃、利濕熱」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