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實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實熱,乃中醫兒科常見證候之一,泛指小兒因實證所致之發熱,其病機多因外感六淫或內傷飲食,致使邪氣壅盛,正氣未虛,臨床多以實證為主,虛證較少。此證可細分為表證實熱里證實熱,辨治須明察病位深淺,方能對證施治。

表證實熱

多因外感風邪或寒邪化熱,邪氣客於肌表,正邪交爭而發熱。
臨床表現

  • 發熱惡寒(或惡風),頭痛身楚。
  • 煩躁不安,口渴欲飲。
  • 脈象浮數,舌苔薄白或微黃。
    病機分析:邪犯太陽,衛陽被鬱,故見發熱;熱擾心神則煩躁;熱傷津液則口渴;脈浮數為表熱之象。
    治法:宜清熱解表,透邪外達。
    代表方藥
  • 若風熱偏重,可選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,以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,薄荷、牛蒡子疏風透表。
  • 若表寒未盡化熱,兼見咳嗽,可用麻杏石甘湯(《傷寒論》),以麻黃宣肺,石膏清熱,杏仁降氣。

里證實熱

常因飲食不節,積滯化熱,或表邪入里化熱,結於腸胃。
臨床表現

  • 高熱不退,面紅目赤,口乾舌燥。
  • 大便秘結,或燥如羊矢,小便短赤。
  • 腹脹滿痛,拒按。
  • 脈象洪數或沉實,舌苔黃厚而膩。
    病機分析:邪熱入里,燔灼陽明,故見高熱;熱盛傷津,腸失濡潤,則便秘;濕熱下注則小便赤;苔黃膩為濕熱內蘊之徵。
    治法:當清熱導滯,通腑泄熱。
    代表方藥
  • 若屬陽明腑實,可用大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,以大黃、芒硝瀉熱通便,厚朴、枳實行氣除滿。
  • 若濕熱積滯並見,宜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,配伍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神麴消食化滯。

兼證與變證

  1. 夾驚證:實熱熾盛,引動肝風,可見驚惕抽搐,可加鉤藤、僵蠶熄風定驚。
  2. 夾痰證:熱煉津液為痰,見喉間痰鳴,宜加瓜蔞、浙貝母化痰散結。

用藥特點

小兒臟腑嬌嫩,治實熱證雖需清泄,但須中病即止,避免過用寒涼損傷脾胃。此外,明代醫家萬全提出「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故清熱之際可佐以生地、麥冬等護陰之品。

此證辨治,貴在區分表里,兼顧標本,臨證時尤需細察舌脈與二便變化,以定攻邪之力度與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