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食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食症
病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八。主要臨床表現為乳食減少、腹內結塊逐漸增大且堅硬不移,伴隨脅下刺痛、惡心嘔逆等症狀。此症多因小兒脾胃嬌弱,飲食不慎,過食生冷黏膩之物,導致食滯中焦,脾胃運化失司。食物與血氣相搏,膠結成塊,遂成本症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脾胃功能未臻完善,若飲食不節,易致食積內停。生冷黏膩之品尤易損傷脾陽,阻遏氣機,使水穀不化,聚而成積。積滯日久,則氣滯血瘀,形成腹內結塊,堅硬不移。氣機壅塞,則見脅痛、嘔惡;脾胃受困,故乳食減少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:
- 脾胃虛弱型:
症見體弱乏力、面色萎黃、食少便溏,結塊雖成但尚未堅實。治宜健脾益氣為主,佐以消導散結,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,可佐山楂、神麴以助化積,或酌加莪朮、三稜輕消癥塊。 - 氣滯血瘀型:
症見結塊堅硬、刺痛明顯、拒按,體質尚實。治宜行氣活血、攻逐癥積,方用取癖丸(《太平聖惠方》),組成包括甘遂、芫花、黑牽牛逐水消積,肉桂溫通經脈,莪朮、青皮、木香行氣破滯,桃仁、五靈脂活血祛瘀,佐以巴豆霜攻堅化積。此方力峻,需中病即止,以防傷正。
補充說明:
小兒食症與西醫所言「小兒消化不良伴腹部腫塊」或部分「腸繫膜淋巴結腫大」有類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調和。若積久化熱,可見口臭、煩躁,可加黃連、連翹清熱;若兼寒凝,腹痛喜暖,則加乾薑、吳茱萸溫中散寒。用藥時須顧護小兒稚陰稚陽之體,攻伐不宜過猛,宜漸消緩散。
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「養脾胃以消積」,可參酌肥兒丸等方,標本兼顧。總之,臨證需細辨虛實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