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手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手拳
小兒手拳,亦稱「手拳不展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其特徵為嬰幼兒手指攣縮,無法自然伸展。此病症首見於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,載明病因與胎中母體臟腑氣虛、感受風冷之邪相關,導致小兒出生後肝氣不足,筋脈失養而攣縮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肝主筋,其氣血充盈則筋脈柔韌。若母體妊娠期間氣血虛弱,或外感風寒,邪氣內傳胎兒,致使肝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養,發為攣急。此外,風寒之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亦可使筋脈拘急,呈現手拳緊握之狀。
治療原則
治法當以養肝柔筋、和血祛風為主,兼以溫通經絡。
- 養肝和血:以當歸、川芎補血行血,助肝藏血以濡筋。
- 柔筋舒絡:薏苡仁利濕舒筋,麻黃、桂枝通陽散寒,解經絡之凝滯。
- 祛風散邪:羌活、獨活、防風祛風勝濕,川烏溫經逐寒,蒼術燥濕健脾,以絕風濕之源。
代表方劑
薏苡仁湯(《太平聖惠方》)
- 組成:薏苡仁、川芎、當歸、麻黃、桂枝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川烏、蒼術、甘草、生薑。
- 方義:
- 薏苡仁為君,除濕舒筋;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。
- 麻黃、桂枝開腠理,散寒通陽;羌活、獨活、防風祛風濕,通絡止痛。
- 川烏溫經散寒,蒼術健脾燥濕,佐以生薑、甘草和胃調中,助藥力運行。
此方兼顧內養肝血、外祛風寒,標本同治,使筋脈得舒,手拳自展。
補充說明
若兼見氣血兩虛,可酌加黃耆、白芍益氣斂陰;若攣急日久,或配伍全蠍、地龍等蟲類藥以搜風通絡,然需謹慎用量,以免耗氣傷正。此外,針灸取穴如合谷、太沖、陽陵泉等,亦可配合使用,以調和氣血、舒筋活絡。
小兒手拳之證,貴在早期調治,若延誤恐致筋脈久攣,影響肢體發育。中醫強調辨證施治,需根據患兒體質及兼症加減用藥,方可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