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暑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兒暑病,病證名。小兒夏季感受暑邪的病證。見《醫宗金鑒.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。症見高熱口渴,多汗,倦怠,甚者卒然昏倒。暑多挾濕,故伴有困倦、食欲不振、嘔吐、便溏、脈濡、苔膩等。張鳳逵治「暑病,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再用酸泄酸斂,不必用下」的經驗,可以借鑒。常見的暑病包括有中暑、傷暑、暑痙和暑厥。詳見各條。

暑病,是小兒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病證。暑邪為六淫之一,其性炎熱,具有升散發越的特性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體未充,衛氣不固,腠理疏鬆,汗孔開泄,最易感受暑邪。暑病的發病多在夏季,以午後為甚。

暑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高熱、口渴、多汗、倦怠、煩躁、神昏、嘔吐、腹瀉等。暑多挾濕,故常見頭痛、身重、胸悶、腹脹、便溏、舌苔白膩等症狀。

暑病的治療,以辛涼解暑為主。常用方劑有:

  • 銀翹散:本方由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竹葉、淡豆豉、甘草組成。具有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的功效。適用於暑熱感冒,症見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、咳嗽、胸悶、口渴、舌苔薄白等。
  • 暑夏清暑飲:本方由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鮮荷葉、鮮竹葉、鮮茅根、淡豆豉、甘草組成。具有清熱解暑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適用於暑熱傷津,症見高熱、口渴、多汗、煩躁、神昏、嘔吐、腹瀉等。
  • 清暑益氣湯:本方由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黃芩、鮮荷葉、鮮竹葉、鮮茅根、淡豆豉、甘草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組成。具有清熱解暑、益氣生津的功效。適用於暑熱傷津、氣陰兩虛,症見高熱、口渴、多汗、煩躁、神昏、嘔吐、腹瀉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。

暑病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,以免中暑。
  •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的食物。
  • 保持室內通風,適當開空調,以防暑熱傷人。
  • 暑天多喝水,以補充體液。
  • 適當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小兒暑病是一種常見的夏季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們要注意預防,一旦發現孩子有暑病的症狀,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