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暑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暑病
小兒暑病,乃小兒於夏季感受暑邪所引發之病證,屬中醫兒科常見外感疾患。《醫宗金鑒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詳載其證治,指出暑邪致病特點及變證機轉。
病因病機
暑性炎熱,為夏季主氣,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云:「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……其性為暑。」小兒稚陰稚陽,腠理疏薄,若調攝失當,易為暑邪所傷。暑多挾濕,長夏濕土當令,故臨床常見暑濕相兼之候。
主要證候
- 陽暑證:症見高熱(體若燔炭)、口渴引飲、汗多煩躁、面赤氣粗、脈洪大而數,此乃暑入陽明,耗氣傷津之象。
- 陰暑證:因貪涼飲冷所致,見發熱惡寒、頭痛無汗、脘悶吐瀉,脈浮緊,此為暑月感寒,邪束肌表。
- 暑濕困脾:身熱不揚、頭重如裹、胸脘痞滿、納呆便溏、舌苔白膩,脈濡緩,屬濕遏熱伏之候。
- 暑厥危候:卒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、手足厥冷,多因暑熱直中心包,閉阻神明。
辨證分型
- 中暑(暑穢):暑熱穢濁壅滯三焦,見頭暈嘔惡、煩悶欲絕,宜芳香辟穢。
- 傷暑:暑濕傷表,見身熱頭痛、倦怠嗜臥,治當清暑化濕。
- 暑痙(暑風):高熱抽搐、角弓反張,因暑熱引動肝風,須涼肝息風。
- 暑厥:神昏肢冷,屬暑熱內閉,急當開竅醒神。
治則治法
張鳳逵《傷暑全書》提出:「治暑之法,清心利小便最好」,臨床遵循以下次第:
- 首用辛涼:如白虎湯清泄暑熱,新加香薷飲透表化濕。
- 繼用甘寒:竹葉石膏湯、清暑益氣湯益氣生津。
- 終用酸收:生脈散斂汗固脫,烏梅斂肝止痙。
- 兼證加減:濕重加藿佩、杏仁宣暢氣機;挾食加焦三仙消導和中;神昏合用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。
古典文獻佐證
《溫病條辨》強調「暑病首用辛涼,繼用甘寒,終用甘酸斂津」,並提出「暑溫發汗,汗不出者,必致斑黃狂亂」之戒。《幼科發揮》更專論小兒「暑月多變驚搐」,提醒須防暑熱化風。
此病傳變迅速,須詳察舌脈,辨明兼夾,尤重保津護液,以防耗氣傷陰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