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痰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痰鳴

小兒痰鳴,又名"痰鳴咳嗽",屬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指小兒咳嗽之時,喉中伴有痰聲鳴響之症。《保赤存真》有記載:"小兒病易動痰"。

病因病機

小兒痰鳴主要責之於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肺常不足,脾常虛弱,加之餵養不當,易致痰濕內生。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失宣降,則痰濁內停;脾主運化水濕,脾虛則生濕成痰;腎主水液代謝,腎陽不足則水液停聚為痰。

痰證辨類

根據痰性與病機可分為數類:

  1. 風痰壅盛:《保赤存真》言:"風盛者,咳嗽必緊,痰不易出",此因風邪襲肺,肺氣失宣,痰涎壅滯,症見咳嗽緊促,痰黏難咯。
  2. 火痰熾盛:痰滑而稠,蓋因火熱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症見痰黃稠黏,咳嗽聲重。
  3. 脾虛痰泛:痰稀而白,此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為痰,症見痰白清稀,量多易咯。《保赤存真》特別指出:"脾虛者,痰稀而白,或睡中覺有痰響,醒則不覺有痰,此虛痰往來也"。
  4. 痰濕困阻:痰多色白易咯,胸悶納呆,舌苔白膩。
  5. 痰熱壅肺:痰黃黏稠,咳嗽氣促,伴有發熱口渴。

治療原則

治當利氣化痰,常用六君子湯加減為主方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載有半夏丸、葶藶丸等治痰要方。臨證需辨證施治:

  • 風痰:宜疏風化痰,可加用杏仁、荊芥、前胡
  • 火痰:宜清熱化痰,可加用黃芩、瓜蔞、竹茹
  • 脾虛痰:宜健脾化痰,可加用山藥、白扁豆、蓮子肉
  • 痰濕重者:可加蒼朮、厚朴、陳皮
  • 痰熱盛者:可加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知母

證型施治

  1. 風寒痰鳴:症見咳嗽痰白,惡寒無汗,舌苔薄白,可選三拗湯合二陳湯。
  2. 風熱痰鳴:症見咳嗽痰黃,咽痛發熱,舌紅苔黃,可選桑菊飲加減。
  3. 痰濕痰鳴:症見痰多白黏,胸悶納呆,舌苔白膩,可選二陳湯加減。
  4. 痰熱痰鳴:症見痰黃稠黏,氣促喘粗,舌紅苔黃膩,可選清金化痰湯。
  5. 脾虛痰鳴:症見痰白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可選六君子湯加減。

藥物加減變化

六君子湯乃治痰基礎方,臨證可隨證化裁:

  • 兼風寒者加紫蘇葉、杏仁
  • 兼風熱者加桑葉、菊花
  • 痰多氣促者加紫菀、款冬花
  • 氣虛甚者加黃耆、山藥
  • 寒痰凝滯者加乾薑、細辛
  • 痰熱蘊肺者加浙貝母、瓜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