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痰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痰實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痰證之一,主因乳食不調、痰濕壅滯,導致氣機不暢而發。臨床表現以飲乳不下、口吐涎沫為主症,可能伴隨微壯熱,見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一百七十七:「小兒乳食不下,吐涎沫而微壯熱者,痰實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功能未健,若乳食過量或餵養不當,易致乳積停滯,化生痰濕;痰濁內蘊,上阻胸膈,則氣機升降失司,故見吐乳、涎沫壅盛。痰鬱化熱,可兼見輕度發熱,然此熱非外感所致,實屬痰熱內擾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症:拒乳、嘔吐涎沫(痰涎清稀或黏稠)。
  2. 兼症:煩躁不安、胸悶氣促,或微熱(體溫略升,無表證)。
  3. 舌脈:舌苔白膩或黃膩,指紋淡滯或脈滑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化痰利氣、消食導滯,方選《太平聖惠方》赤茯苓散加減:

  • 組成:赤茯苓(滲濕健脾)、陳橘皮(理氣化痰)、川朴硝(軟堅消積)、旋覆花(降氣化痰)、甘草(和中調藥)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痰熱明顯(苔黃、涎黏),加黃芩竹茹以清熱化痰;
    • 若食積甚者,酌加山楂麥芽助消食化滯;
    • 氣逆嘔甚,可配半夏生薑以降逆止嘔。

醫籍補充
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小兒痰嗽,多因乳食積滯,痰隨氣逆。」說明痰實與乳食停積密切相關。另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痰濕壅盛,當先理氣」,故臨床除化痰外,需注重調暢氣機,如選用枳殼蘇子等行氣之品。

此證需與小兒傷乳吐胃熱嘔逆等鑑別,後者多見口渴、口臭,或噴射狀嘔吐,而痰實以痰涎壅盛為特徵,治療側重化痰導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