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痰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痰瀉

病證名,首載於清代醫書《慈幼便覽》。此證以小兒腹瀉為主要表現,其特徵為瀉下無定時,糞質稠黏如痰狀,並伴隨神疲乏力等症狀。病因多由脾虛運化失常所致,脾失健運則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濕下注於腸道,遂致泄瀉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為「後天之本」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功能未充,若因飲食不節、乳哺失調,或外感濕邪,均易損傷脾氣。脾虛則水濕不化,濕濁內停,久而成痰;痰濕流注腸間,使腸道傳導失司,故見瀉下黏稠如痰。此外,痰濕困脾,進一步加重氣機不暢,故患兒多伴精神萎靡、肢體倦怠等氣虛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症:泄瀉反覆,大便質地黏稠,狀如痰涎,或夾泡沫。
  2. 兼症:面色欠華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濡滑。
  3. 與其他瀉證鑒別
    • 傷食瀉:大便酸臭,夾未消化物,瀉後痛減。
    • 脾虛瀉:大便稀薄,完穀不化,多無黏稠痰狀。
    • 濕熱瀉:瀉下急迫,穢臭刺鼻,肛門灼熱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健脾化痰、滲濕止瀉,方選神術散加減。原方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燥濕運脾,加茯苓健脾滲濕,半夏化痰降逆;若氣虛明顯,可酌加黨參、白朮以益氣健脾;若痰濕化熱,見苔黃膩者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熱燥濕。

臨床加減

  • 痰濕偏盛:症見胸悶嘔惡,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。
  • 久瀉氣陷:加升麻、柴胡以升提清氣。
  • 脾陽不足:手足不溫,加乾薑、益智仁溫中止瀉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體現「脾為生痰之源」之說,痰濕既為病理產物,亦可成為致病因素,阻滯氣機。治療上需標本兼顧,健脾以斷痰源,化痰以復氣機,暗合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亦強調:「小兒泄瀉,多緣脾虛痰滯」,可見痰瀉為小兒脾常不足之病理表現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