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聽聲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聽聲法詳述
小兒聽聲法為中醫兒科聞診之重要技法,通過辨識小兒啼哭、語言、呼吸、咳嗽等聲響變化,探析病機之本,辨別寒熱虛實。此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五音應五臟」之理論,後世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進一步發展,成為兒科診察之獨特手段。
啼哭聲辨證
小兒啼哭乃情志與病氣之外應,其聲調、頻率、強弱皆可反映臟腑狀態:
- 聲高尖銳,時緩時急:多因寒邪客於腸腹,氣機阻滯而發腹痛,《醫宗金鑒》稱此為「蟲痛啼」,常見於腸胃積滯或蛔蟲擾動。
- 哭聲嘶啞,呼吸不暢:多屬風熱上攻咽喉,痰火鬱結致喉嚨腫痛,甚則成「喉痹」,需防熱毒壅盛之險候。
- 啼聲低沉微弱,綿綿不止:多為氣血虛弱或久病傷陰,如《幼幼集成》所述:「聲微如絮者,元氣虧也。」
語言聲診察
小兒語言反映心神與氣血盛衰:
- 語聲低微,懶言少動:屬虛寒之證,常見於脾陽不振或腎氣不足,如《景岳全書》言:「聲怯者,陽氣衰也。」
- 語聲洪亮,煩躁多言:多為實熱內蘊,心火亢盛或肝膽火熾上擾神明,兼見面赤脣紅者尤為顯著。
呼吸聲鑑別
呼吸深淺、節奏關乎肺氣宣降與宗氣強弱:
- 喘促氣粗,鼻翼煽動:多因肺熱壅盛,痰熱閉阻氣道,常見於風溫犯肺或痰飲內停,甚則出現「馬脾風」之急症。
- 呼吸淺弱,呼多吸少:屬腎不納氣之危象,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指出:「息微者,真元欲脫。」提示肺腎氣絕之虞。
咳嗽聲解析
咳嗽為肺氣上逆之兆,其聲質與痰涎特性為辨證關鍵:
- 咳聲清亮,涕涎俱出:多屬外感風寒或風熱襲表,肺氣失宣,《幼科發揮》稱為「傷風咳」,痰色白者偏寒,黃者偏熱。
- 乾咳無痰,聲啞如撕:多為燥邪傷肺或陰虛肺熱,金破不鳴,《醫門法律》稱「肺痿咳」,見於久病陰虧或溫病後期。
- 咳聲沈悶,痰鳴漉漉:乃痰濕阻肺之候,多因脾虛生濕,上漬於肺,常見於小兒哮喘或痰飲咳嗽。
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五聲合五臟」——呼應肝、笑應心、歌應脾、哭應肺、呻應腎。小兒聲息變化不僅反映肺系病變,更可推測全身氣血陰陽之失衡。如夜啼突然驚叫,多與肝風內動相關;言語謇澀伴氣弱,需考慮心脾兩虛。歷代醫家並重視「聲氣相求」之理,將聞診與望色、切脈合參,以達「聞聲知病」之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