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頭痛(中醫證候)

概述

小兒頭痛為兒科常見證候,中醫學認為此病證多因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與成人頭痛不同,小兒頭痛以實證居多,虛證較少見,此乃因小兒「稚陽未充,稚陰未長」之生理特點使然。《醫宗金鑒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將其主要分為風寒頭痛與內熱頭痛兩大類。

病因病機

外感頭痛

風寒襲表:風寒之邪客於太陽經脈,寒性收引,凝滯經絡,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頭痛乃作。證見頭痛連及項背,畏寒發熱,此為太陽經頭痛特徵。

風熱上擾:風熱之邪上犯清竅,充斥頭面經絡。表現為頭脹痛伴面紅目赤,屬陽明經頭痛範疇。

暑濕困阻:暑濕之邪鬱遏清陽,表現為頭痛如裹,胸悶納呆,此為太陰脾經受邪之象。

內傷頭痛

肝陽上亢:小兒肝常有餘,易化火生風,上擾清空。證見頭痛目眩,心煩易怒,脈象弦數。

痰濁阻絡:脾虛生痰,痰濁中阻,清陽不升。表現為頭痛昏蒙,胸脘痞滿,舌苔白膩。

氣血虧虛:雖較少見,但亦可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所致。特點為頭痛綿綿,遇勞則甚。

主要證型

風寒頭痛

  • 臨床表現:頭痛劇烈,痛連項背,惡寒無汗,鼻塞流清涕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• 病機分析:風寒外襲,太陽經氣不利,衛陽被鬱,正邪交爭。
  • 治療原則:疏風散寒,通絡止痛。常用川芎茶調散加減,尤重羌活、防風祛太陽經之風。

內熱頭痛

  • 臨床表現:頭痛且脹,面紅目赤,口渴欲飲,便秘溲黃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
  • 病機分析:裡熱熾盛,循經上炎,燔灼清竅。此證多與陽明胃熱或肝膽火旺相關。
  • 治療原則:清熱瀉火,通腑降濁。可用白虎湯清陽明經熱,或龍膽瀉肝湯瀉肝膽實火。

其他證型

風熱頭痛

特徵為頭痛而脹,發熱惡風,咽喉腫痛。宜用桑菊飲疏風清熱。

痰濕頭痛

表現為頭痛昏沉,胸脘滿悶。半夏白朮天麻湯為代表性方劑。

肝陽頭痛

多見頭痛眩暈,心煩易怒。治宜平肝潛陽,天麻鉤藤飲為常用方。

診斷要點

  1. 辨經絡:太陽經痛多在頭後部,陽明經痛在前額,少陽經痛在兩側。
  2. 審虛實:暴痛多實,久痛多虛;劇痛多實,隱痛多虛。
  3. 察兼症:外感多伴表證,內傷多有相應臟腑見症。

治法概要

  • 外感頭痛:以解表祛邪為主,據風寒、風熱之別選方
  • 內傷頭痛:當調理臟腑,或清肝,或化痰,或補虛
  • 通絡止痛:無論何型,均應配伍川芎、白芷等引經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