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吐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小兒吐瀉,病證名。指小兒嘔吐、泄瀉。多由飲食或乳哺失節,寒溫失調所致。胃氣上逆則吐,脾運不健則瀉,脾胃失調則吐瀉交作。
《幼科鐵鏡》曰:「若先泄後吐,面白神疲,不熱不渴,額有微汗,乃脾胃虛寒也。宜理中湯,或小異功散(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橘皮、薑、棗),或六君子湯。若先吐後瀉,面赤唇燥,煩渴溺赤,乃脾胃有熱也,治宜五苓散加竹茹煎服。又有積滯在脾,不能運化水谷而吐瀉者,宜用消導二陳湯。有長夏夾暑吐瀉者,宜用六和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,加扁豆、木瓜)」。
臨床常見寒熱虛實夾雜,需結合病因、兼證等,進一步辨證治療。
小兒吐瀉的病因病機
小兒吐瀉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是小兒吐瀉的主要病因之一。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,消化吸收功能較弱,如果飲食過量、過冷、過熱、過酸、過甜、不易消化等,都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,導致小兒吐瀉。
- 乳哺失節:乳哺失節,也是小兒吐瀉的重要原因。小兒的飲食以母乳為主,如果母乳不足、質量不良,或餵養不當,都會影響小兒的消化吸收,導致小兒吐瀉。
- 寒溫失調:寒溫失調,也是小兒吐瀉的常見原因。小兒的體質較弱,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,如果受寒受熱,都會影響小兒的脾胃功能,導致小兒吐瀉。
- 其他因素:其他因素,如感染、寄生蟲、先天性疾病等,也可能引起小兒吐瀉。
小兒吐瀉的臨床表現
小兒吐瀉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嘔吐:嘔吐是小兒吐瀉最常見的症狀之一。嘔吐的程度,輕者僅有少量胃液反流,重者可將食物全部嘔出,甚至嘔吐膽汁。
- 泄瀉:泄瀉是小兒吐瀉的另一常見症狀。泄瀉的程度,輕者僅有少量水樣便,重者可出現膿血便、黏液便。
- 其他症狀:小兒吐瀉還可能伴有發熱、腹痛、腹脹、食欲不振、精神萎靡等症狀。
小兒吐瀉的診斷
小兒吐瀉的診斷,主要根據以下幾點:
- 病史:了解小兒的病史,包括發病的時間、嘔吐和泄瀉的程度、伴隨的症狀等,有助於診斷小兒吐瀉的病因。
- 體格檢查:體格檢查可以發現小兒的營養狀況、貧血、腹部壓痛等,有助於診斷小兒吐瀉的病因。
- 輔助檢查:必要時,可以進行血常規、尿常規、糞便常規、腹部超聲等檢查,有助於診斷小兒吐瀉的病因。
小兒吐瀉的治療
小兒吐瀉的治療,主要根據病因、病情輕重等,進行不同的治療。
- 飲食療法:飲食療法是小兒吐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。小兒吐瀉時,應給予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米湯、小米粥、麵條等。如果小兒嘔吐嚴重,可以暫時禁食,待嘔吐停止後,再逐漸給予少量易消化的食物。
- 藥物治療:藥物治療主要根據小兒吐瀉的病因,進行不同的治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