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吐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吐瀉

(病證名)

小兒吐瀉乃指嬰幼兒同時出現嘔吐與腹瀉之症候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。此症多因飲食失節、乳哺不當,或感受外邪致寒溫失調所引發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功能紊亂,蓋胃主受納,其氣以和降為順,若胃失和降則氣逆作吐;脾主運化,其性喜燥惡濕,若脾失健運則水濕下注為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、油膩,或乳哺過量,致食積中脘,壅塞氣機。
  2. 外感六淫:尤以暑濕、風寒之邪最易犯脾胃,夏季尤多夾暑濕為患。
  3. 脾胃虛弱:先天不足或病後失調,脾陽不振,運化無權。
  4. 驚恐氣逆:小兒神氣未充,突受驚恐可致氣機逆亂,影響脾胃升降。

辨證分型

1. 脾胃虛寒證

  • 主症:先瀉後吐,吐物清稀,瀉下溏薄,面白神疲,四肢不溫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
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止瀉
  • 方藥
    • 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姜、甘草)
    • 小異功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橘皮、生薑、大棗)
    • 六君子湯(四君子湯加陳皮、半夏)

2. 脾胃濕熱證

  • 主症:先吐後瀉,吐物酸腐,瀉下臭穢,煩渴引飲,小便短赤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和胃止嘔
  • 方藥
    • 五苓散(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)加竹茹
    • 葛根芩連湯(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)

3. 食積內停證

  • 主症:嘔吐酸餿,腹脹拒按,瀉下臭如敗卵,啼哭不安
  • 舌脈:舌苔厚膩,脈滑實
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降逆
  • 方藥
    • 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)
    • 消導二陳湯(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、神麴)

4. 暑濕藴結證

  • 主症:夏季發病,吐瀉交作,身熱煩渴,頭重胸悶
  • 舌脈:舌紅苔白膩,脈濡數
  • 治法:清暑化濕,調和中焦
  • 方藥
    • 六和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加扁豆、木瓜)
    • 藿香正氣散(藿香、紫蘇、白芷、大腹皮等)

變證轉歸

若吐瀉過度,可致:

  • 傷陰證:目眶凹陷,皮膚乾燥,小便短少,舌紅少津
  • **傷陽證:精神萎靡,四肢厥冷,脈微欲絕
  • 陰陽兩傷:上述症狀兼見,病情危篤

中醫治療強調「運脾為要」,臨證需細辨寒熱虛實。對於虛證當以扶正為主,實證則以祛邪為先,而虛實夾雜者又當攻補兼施。用藥宜輕靈平和,慎用峻烈之品,蓋小兒臟腑嬌嫩,易虛易實,用藥過當反易生變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