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吐血
小兒吐血,乃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小兒口吐鮮血或咖啡樣物質,多因體內陽熱偏盛,或乳食不節,鬱而化熱,熱迫血妄行,隨氣上逆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胃熱熾盛: 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若過食辛辣炙煿,或乳食不節,停滯於胃,鬱而化熱,熱灼胃絡,迫血妄行,則見吐血。
- 肝火犯胃: 小兒肝常有余,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肝火橫逆犯胃,損傷胃絡,亦可導致吐血。
- 氣不攝血: 小兒脾常不足,若久病體虛,或吐血日久,耗傷氣血,氣虛不能攝血,則血不循經,溢於脈外,而見吐血。
臨床表現:
- 主要表現為口吐鮮血或咖啡樣物質,量多或量少。
- 胃熱熾盛者,多伴有面赤唇紅,煩躁口渴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肝火犯胃者,多伴有脅肋脹痛,口苦咽干,易怒哭鬧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- 氣不攝血者,多伴有面色蒼白,精神萎靡,氣短乏力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:
- 胃熱熾盛: 清胃瀉火,涼血止血。
- 代表方劑:犀角地黃湯合四生散加減。
- 犀角地黃湯: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替)、生地黃、丹皮、赤芍,功能清熱涼血,止血化瘀。
- 四生散: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柏葉、生地黃,功能涼血止血。
- 代表方劑:犀角地黃湯合四生散加減。
- 肝火犯胃: 疏肝瀉火,和胃止血。
- 代表方劑: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- 丹皮、梔子、柴胡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薄荷、甘草,功能疏肝解郁,清熱瀉火。
- 代表方劑: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- 氣不攝血: 益氣健脾,固攝止血。
- 代表方劑:獨參湯(人參大補元氣,固脫止血)或歸脾湯加減。
- 歸脾湯: 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當歸、遠志、甘草,功能益氣健脾,養血安神。
- 代表方劑:獨參湯(人參大補元氣,固脫止血)或歸脾湯加減。
其他中醫治療方法:
- 針灸: 可選取脾俞、胃俞、足三里、內關等穴位,以健脾和胃,降逆止血。
- 推拿: 可運用以清胃經、平肝經、補脾經為主的手法,以調和臟腑,改善症狀。
預後:
小兒吐血,若及時治療,多預後良好。但若失治誤治,或吐血量大,恐致氣隨血脫,危及生命。
備註:
- 犀角現已禁用,臨床多用水牛角代替。
- 文中方藥僅供參考,具體用藥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