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推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推拿,又稱小兒按摩,見載於《小兒推拿活嬰全書》,是中醫學中專為嬰幼兒設計的一種外治療法。其理論基礎源自中醫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,透過特定手法刺激患兒體表穴位,以調整氣血、平衡陰陽,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屬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其經絡系統對外界刺激反應敏銳。小兒推拿以「五經穴」(即脾經、肝經、心經、肺經、腎經)為核心,配合「三關六腑」等特定部位,透過推、拿、按、摩、揉等手法,調節相應臟腑功能。例如:
- 清天河水:以食指、中指指腹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,可清心退熱;
- 推脊柱:自上而下推按督脈,有助提振陽氣、改善消化。
手法特點
小兒推拿手法講究輕快柔和、平穩著實,忌粗暴用力。常用技法包括:
- 直推法:單向直線推動,如「推三關」溫陽散寒;
- 旋推法:於穴位作環形摩擦,如「運內八卦」調理氣機;
- 捏脊法:沿脊柱兩旁捏提皮肉,可健脾和胃。
適應範圍
此法廣泛應用於小兒常見病症,如:
- 脾胃系疾病:泄瀉、積滯、厭食;
- 肺系疾病:咳嗽、感冒、哮喘;
- 驚風夜啼:安神定驚、調和營衛。
與成人推拿之差異
小兒推拿注重「穴區」而非單一穴位,如「五指節」對應五臟;手法上更強調補瀉分明,如「順時針為補,逆時針為瀉」。其療效與小兒「純陽之體」的特性相應,往往見效迅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