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焠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焠法,又稱燈火療法,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屬灸療範疇。其法源於古代民間經驗,以燈芯草蘸取麻油後點燃,迅速灼燙特定穴位或患處,藉火熱之性刺激經絡,達到溫通散寒、祛風解痙之效。

操作方法

據《厘正按摩要術》記載,操作時需取燈芯草三四寸,微蘸麻油後烘乾,以手持燈芯,燃其末端,對準穴位快速點灼。手法講究「一近皮膚即提起」,動作須靈巧迅捷,使接觸瞬間發出「煏煿」聲響,避免久灼傷肌。此法強調「火氣速透」,透過短暫灼刺激發經氣,類似灸法「以火補瀉」之理,但較直接灸更為輕捷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焠法作用機制有三:

  1. 溫通經絡:火性炎上,能驅散寒濕痺阻,尤適風寒濕邪所致痺證。
  2. 開竅醒神:火熱之氣可通竅解鬱,如小兒驚風、昏厥時用於人中、百會等穴。
  3. 解毒散結:古醫籍載其可治「胎毒」「臍風」,乃因火能化濕毒,破局部氣血壅滯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焠胎寒:用於新生兒寒凝腹痛、啼哭不止,多選臍周穴位,以溫陽散寒。
  2. 焠臍風(小兒破傷風):古人以火焠斷臍處或督脈穴,祛風止痙,此法現已少用。
  3. 風寒頭痛:焠太陽、風池等穴,散寒通絡。

與灸法之異同

焠法雖屬火療,但與艾灸有別:

  • 刺激強度:焠法短促暴發,偏瀉實邪;艾灸溫和持久,長於補虛。
  • 作用層次:焠法淺透皮部,灸法深達經絡。
  • 材料差異:焠用燈芯草油火,灸賴艾絨溫煦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簡便驗廉」特色,然需精準掌握穴位與手法,方顯其效。歷代醫家如清代張振鋆,於《厘正按摩要術》中詳錄其技,足見焠法在傳統外治中佔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