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推拿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推拿療法

小兒推拿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專以手法刺激特定穴位調理小兒病證。其理論源於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之生理特點,以及「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」的病理特性,故手法與取穴有別於成人,強調「輕快柔和,透而不傷」。

核心手法與應用

  1. 推法

    • 以拇指橈側或指腹直線推動,屬「瀉中有補」之法。如清天河水(前臂正中線)可退外感發熱,而推三關(前臂橈側)則能溫陽散寒,用於虛寒證。
  2. 揉法

    • 指端或掌根於穴位施以環旋揉動,如揉板門(手掌大魚際)可消食化積,調理脾運失健所致之疳積。
  3. 捏脊法

    • 沿督脈(背部正中)自下而上提捏皮膚,稱為「捏三提一」,能激發陽氣、調和臟腑,為防治疳積、脾胃虛弱之要術。
  4. 推脊法

    • 從大椎至尾骨直線下推,多用於實熱證,如外感高熱或便祕。

關鍵穴位與配伍

  • 脾土穴(拇指橈側緣):補脾土健運中焦,清脾土則消積導滯,為調理腹瀉、厭食之要穴。
  • 大腸穴(食指橈側緣):清大腸治濕熱瀉,補大腸可固澀止瀉。
  • 七節骨(第四腰椎至尾椎):上推溫陽止瀉,下推清熱通便,具雙向調節之效。
  • 龜尾穴(尾椎骨端):獨穴揉之可通調督脈之氣,善治脫肛、泄瀉。

適應症機理

  • 外感發熱:取天河水配推脊,以清瀉衛分、氣分熱邪。
  • 小兒麻痺後遺症:循經取穴配合揉捏,舒筋活絡,促進氣血濡養筋肉。
  • 疳積:捏脊聯用揉板門、補脾土,標本兼顧,調理脾胃升降。

此療法尤適於5歲以下幼兒,因其經絡敏感,氣血易調,臨床可見「年齡愈小,效驗愈速」之特點。然須辨明寒熱虛實,如六腑穴(前臂尺側)宜用於實熱證,虛寒者慎用,方合「隨證治之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