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推拿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小兒推拿療法是一種用推拿手法來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。由於小兒的生理和病理特點,小兒推拿有其特定的穴位和手法。小兒推拿的手法應輕快柔和,常用的有推法、揉法、捏脊法和推脊法。常用的穴位有脾土穴、大腸穴、板門穴、三關穴、六腑穴、天河水穴、七節穴、龜尾穴、丹田穴等。小兒推拿對腹瀉、疳積、外感發熱、小兒麻痹症及脫肛等病證的防治效果較好。
小兒推拿療法起源於古代中醫學,在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等古籍中均有記載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專門論述了小兒推拿療法,並提出了“推拿之法,非兒科不可”的觀點。清代醫學家吳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也對小兒推拿療法進行了論述。
小兒推拿療法具有以下特點:
- 安全性高。小兒推拿手法輕柔,不易損傷小兒的皮膚和組織。
- 療效顯著。小兒推拿可以有效緩解小兒的腹瀉、疳積、外感發熱、小兒麻痹症及脫肛等病症。
- 操作簡便。小兒推拿不需要複雜的設備和器械,可以在家中進行。
小兒推拿療法是一種簡便、安全、有效的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。在臨床上,小兒推拿療法被廣泛應用於小兒腹瀉、疳積、外感發熱、小兒麻痹症及脫肛等病症的治療。
以下是小兒推拿療法常用的穴位和手法:
- 脾土穴:位於小兒腹部,臍下1寸處。推法:用食指和中指指腹,從上向下推,每次推100次。
- 大腸穴:位於小兒腹部,臍旁2寸處。揉法:用拇指指腹,在穴位上揉動,每次揉動50次。
- 板門穴:位於小兒背部,第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處。推法:用食指和中指指腹,從上向下推,每次推100次。
- 三關穴:位於小兒手背,第2掌骨中點處。捏脊法: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兒的脊柱,從上向下捏,每次捏動50次。
- 六腑穴:位於小兒手掌,第4掌骨中點處。揉法:用拇指指腹,在穴位上揉動,每次揉動50次。
- 天河水穴:位於小兒前臂,橈骨莖突上方,腕橫紋中點處。推法:用食指和中指指腹,從上向下推,每次推100次。
- 七節穴:位於小兒小腿外側,腓骨小頭上方,腓骨肌腱外緣處。推法:用食指和中指指腹,從上向下推,每次推100次。
- 龜尾穴:位於小兒尾骨尖端處。揉法:用拇指指腹,在穴位上揉動,每次揉動50次。
- 丹田穴:位於小兒腹部,肚臍處。揉法:用拇指指腹,在穴位上揉動,每次揉動50次。
小兒推拿療法是一種簡便、安全、有效的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。在臨床上,小兒推拿療法被廣泛應用於小兒腹瀉、疳積、外感發熱、小兒麻痹症及脫肛等病症的治療。如果您有小兒相關疾病,可以諮詢中醫師,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小兒推拿療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