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脫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脫肛(又稱「肛門脫出」或「直腸脫垂」)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指小兒肛管、直腸甚或部分結腸因氣虛下陷而移位下降,脫出於肛門之外。此症多見於五歲以下幼兒,蓋因稚陰稚陽之體,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所致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‧小兒雜病諸候》明確指出:「小兒患肛門脫出,多因利久腸虛冷,兼用躽氣,故肛門脫出。」中醫認為其病機核心為中氣下陷,關鍵病理因素有三:
- 久泄久痢:濕熱下迫或脾胃虛寒致瀉痢不止,耗傷中氣,大腸固攝失權。
- 肺脾氣虛: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若調養失宜或稟賦薄弱,脾失健運則清陽不升,肺氣虛則不能下約魄門。
- 氣虛挾熱:部分患兒兼見腸腑濕熱,脫出腸段紅腫灼痛,屬本虛標實之候。
辨證分型
-
中氣下陷型
- 主症:脫肛遇勞即發,面色㿠白,納差氣短,舌淡苔白,脈弱。
- 病機:脾肺氣虛,升舉無力。
-
大腸濕熱型
- 主症:肛門灼紅腫痛,滲出黏液,便溏穢臭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病機:濕熱下注,迫肛外脫。
治法方藥
內治
- 益氣升提(針對中氣下陷)
首選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補益脾肺;升麻、柴胡升舉陽氣;當歸養血和營。若兼畏寒肢冷,加炮薑、肉桂溫陽固脫。 - 清熱化濕(針對濕熱下注)
選用乙字湯合葛根芩連湯:黃芩、黃連清腸熱;升麻、柴胡升提;加槐花、地榆涼血止血。
外治
- 薰洗法:以五倍子、石榴皮、明礬煎湯薰洗,收斂固脫。
- 敷貼法:黃連、冰片研末,調麻油塗敷患處(適用於濕熱腫痛者)。
針灸療法
取穴以督脈、足太陽經為主,常用組方:
- 百會(諸陽之會,灸之升陽舉陷)
- 長強(局部取穴,直刺1寸,調暢肛絡氣機)
- 足三里(補益脾胃,生化氣血)
- 承山(足太陽經別入肛,針之調理魄門功能)
手法以補法為主,濕熱型可加刺陰陵泉、曲池瀉熱。
古籍補充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提及:「小兒脫肛,由氣血虛,臟腑寒,囪門不合,或久痢所致。」強調先天稟賦與後天失調共為致病之因。後世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更提出「龜頭散」(龜甲、訶子等)研末外撲,以滋陰收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