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痿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痿證

小兒痿證,又稱「小兒痿躄」,是指小兒四肢軟弱無力,難以自主運動的病證。其臨床特徵為初起或見發熱,或無發熱症狀,而漸見四肢局部或全身無力,肌肉消瘦,甚至運動功能完全喪失。此證於中醫理論中,多與濕熱內蘊、肺熱傷津、腎氣虧虛等因素相關,涉及經絡阻滯、氣血不榮、筋骨失養的病機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內蘊:小兒脾常不足,若飲食不節,或感受濕熱之邪,濕熱內蘊,流注經絡,阻遏氣血運行,導致肌肉筋脈失養,發為痿證。
  2. 肺熱津傷:肺主氣,朝百脈而輸布津液,若小兒外感溫熱邪氣,或高熱傷津,肺熱葉焦,津液耗傷,筋脈失於濡潤,故見四肢痿弱無力。
  3. 腎虧肝虛:久病及腎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肝腎虧虛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,髓海空虛,四肢痿弱難行。

證型辨治

1. 濕熱阻滯證

  • 症狀:四肢痿軟,沉重無力,或兼有發熱,胸悶煩渴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舒筋活絡。
  • 方藥二妙散(黃柏、蒼朮)加當歸、牛膝、龜板、防己、萆薢等。濕重者可合四妙丸(黃柏、蒼朮、牛膝、薏苡仁)以增強利濕之效。

2. 肺熱津傷證

  • 症狀:病初或見發熱,繼而肢體痿軟,皮膚乾燥,心煩口渴,咳嗆少痰,小便短赤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治法:清熱生津,潤肺養陰。
  • 方藥清燥救肺湯(桑葉、石膏、杏仁、麥冬、人參、阿膠、胡麻仁、枇杷葉、甘草)加減。若陰虛甚者,可加知母、天花粉以養陰清熱。

3. 肝腎虧虛證

  • 症狀:病程較長,肢體痿弱漸進,尤以下肢為甚,腰膝酸軟,眩暈耳鳴,舌淡紅少苔,脈沉細無力。
  • 治法:補益肝腎,強筋壯骨。
  • 方藥虎潛丸(黃柏、龜板、知母、熟地、陳皮、白芍、鎖陽、虎骨(現多以狗骨替代)、乾薑)加減。若氣血不足,可合補中益氣湯以健脾益氣。

針灸療法

針灸可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促進痿證恢復。臨床常取以下穴位:

  • 上肢痿弱:合谷、曲池、肩髃、手三里。
  • 下肢痿弱:足三里、承山、陽陵泉、環跳、懸鐘。
  • 整體調理:可加針大杼、腎俞、肝俞以補益肝腎,或灸足三里、關元以溫補脾腎。

其他療法

  1. 推拿按摩:以柔和解痙手法,循經按摩萎弱肢體,重點按揉陽明經穴,如足三里、合谷等,以促進氣血運行。
  2. 練功療法:適當指導患兒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,以維持肌肉功能,防止萎縮。

小兒痿證的治療需根據病機變化,辨證施治,早期干預效果較佳。中醫強調整體調節與局部治療相結合,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,促進經絡暢通,使痿弱之肢漸復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