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涎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涎喘
病證名,指小兒因痰涎壅盛而引發的喘急之症。此症多因小兒肺脾氣虛,腠理疏鬆不密,以致外邪易侵,內生痰濕,痰涎上湧,阻滯氣道,遂發喘促。《東醫寶鑒》述及:「頑涎者,脾肺所出也,涎則流溢於咽喉,如水雞之聲,喘嗽煩悶。」形象描繪了痰涎壅盛時,咽喉鳴響如蛙聲,並伴有喘嗽不安之狀。
病因病機
小兒臟腑嬌嫩,肺脾常虛,肺主氣,脾主運化水濕。若肺氣不足,衛外不固,易感外邪;脾虛則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。外邪引動內痰,痰隨氣逆,上壅於肺,肺失宣降,因而發為涎喘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痰壅氣逆」,痰涎既是病理產物,亦是致病因素。
辨證分治
- 發作期:以痰涎壅盛為標,治當豁痰降氣。方選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減,可酌加蘇子、杏仁、前胡等以降氣化痰;若痰熱明顯,症見痰黃黏稠、口渴煩躁,可加黃芩、桑白皮以清泄肺熱。
- 緩解期:以肺脾氣虛為本,治宜健脾益肺,扶正固本。方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減,可佐黃耆、山藥以增強補益脾肺之效,或加桂枝、白芍以調和營衛,防邪復侵。
相關方藥解析
- 抱龍丸(《東醫寶鑒》):由膽南星、天竺黃、雄黃、硃砂等組成,功能清熱化痰、鎮驚安神,適用於痰熱內擾,症見喘咳煩躁者。
- 六君子湯:為健脾化痰基礎方,通過補氣運脾以絕生痰之源,尤宜緩解期調理。
此症與小兒哮喘、痰喘有別,關鍵在於「涎盛」,其痰多清稀或黏白,且與脾虛關係密切,故治療須注重標本兼顧,發作時急治其痰,未發時緩調其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