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消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小兒消渴,又名痟渴、三消。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消耗性疾病,以津液枯燥,虛熱內盛而出現口渴、飲多、食多、尿多、消瘦為特征。
病因多由先天不足,後天失養所致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先天不足:由於父母遺傳因素,或孕期母親營養不良,或小兒出生後餵養不當,均可導致小兒體質虛弱,生長發育遲緩,抵抗力低下,易患消渴。
- 後天失養:小兒消渴多發生於夏秋季節,由於天氣炎熱,小兒出汗多,消耗大,如果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過食生冷瓜果,或飲水過量,均可損傷脾胃,耗傷津液,導致消渴。
- 外感六淫:外感六淫,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侵襲人體,可導致小兒消渴。其中,風熱之邪最為常見。
- 內傷七情:小兒消渴的發生,與情志因素也有一定關係。如小兒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津液耗傷,出現消渴症狀。
臨床表現
小兒消渴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口渴:是小兒消渴最常見的症狀。小兒口渴多表現為口中乾燥,不時要喝水,飲水後可暫時緩解,但很快又感到口渴。
- 飲多:小兒消渴的小兒飲水量明顯增多,有的甚至每小時要喝水數次。
- 食多:小兒消渴的小兒食慾旺盛,但吃得多,吸收少,體重不增反減。
- 尿多:小兒消渴的小兒尿量明顯增多,有的甚至每小時要排尿數次。
- 消瘦:小兒消渴的小兒消瘦明顯,面色萎黃,精神疲倦,四肢無力。
診斷
小兒消渴的診斷主要根據小兒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進行診斷。
治療
小兒消渴的治療以扶正固本、養陰生津為主。可選用以下中藥:
- 生地黃:具有滋陰補血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- 麥冬:具有養陰生津、潤肺清心的功效。
- 天花粉:具有清熱生津、潤肺止渴的功效。
- 沙參:具有養陰清肺、益胃生津的功效。
- 玉竹:具有養陰潤燥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- 石斛:具有養陰生津、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- 知母:具有清熱生津、潤肺止渴的功效。
- 黃柏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。
小兒消渴的治療應根據小兒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不可盲目用藥。
預防
小兒消渴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注意飲食調養,飲食要清淡易消化,不宜過食肥甘厚味,生冷瓜果。
- 注意生活規律,不熬夜,不暴飲暴食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注意天氣變化,避免受涼感冒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小兒消渴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小兒生長發育遲緩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小兒有消渴症狀,應及早帶小兒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