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消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消渴

病證名,又稱痟渴三消,屬中醫兒科常見病症。《幼科鐵鏡》載:「三消之症,實熱者少,虛熱者多,不足之症……始而心肺消渴,或脾胃消中,或腎水消濁。傳染日久,則腸胃合消,五臟乾燥、精神疲怠,以致消瘦四肢。」此症以津液耗傷、虛熱內蘊為核心病機,臨床表現為口渴引飲、多食易飢、小便頻多、形體消瘦,合稱「三多一少」。

中醫分型與病因病機

  1. 上消(肺熱津傷)

    • 病位:心肺,主涉肺陰不足,燥熱傷津。
    • 表現:口渴喜飲,咽乾舌燥,小便清長,舌紅少津,脈數。
    • 病機:肺主宣發肅降,為水之上源。肺燥則津液不布,故見渴飲無度;熱迫津泄,故多尿。
  2. 中消(胃熱熾盛)

    • 病位:脾胃,主因胃火燔灼,陰津虧耗。
    • 表現:多食易飢,形體反瘦,大便乾結,舌苔黃燥,脈滑實。
    • 病機:胃熱腐熟水穀過亢,故多食;然津液不養肌肉,故消瘦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二陽結謂之消」,即指脾胃鬱熱致消渴。
  3. 下消(腎陰虧虛或陰陽兩虛)

    • 病位:腎,因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及腎。
    • 表現:尿頻量多、混濁如膏,腰膝痠軟,五心煩熱(陰虛)或畏寒肢冷(陽虛),舌淡或紅,脈沉細。
    • 病機:腎主藏精,司開闔。腎陰虧則虛火擾,固攝無權,故小便多;腎陽虛則氣化失司,津液直趨下泄。

傳變與預後

消渴初期多見上、中二消,以肺胃燥熱為主;久病則累及於腎,轉為下消。若遷延不癒,可致五臟陰液枯涸,甚則氣陰兩傷,出現「腸胃合消」之危候,如《幼科鐵鏡》所述「五臟乾燥、精神疲怠」。

與西醫對應關係

中醫之「小兒消渴」與西醫「小兒糖尿病」或「尿崩症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更著重於整體辨證,如陰虛燥熱、氣陰兩虛等證型,非單純以降糖為治。

此症治療需依三消分型,結合滋陰潤燥、清熱瀉火、補腎固本等法,然本文專述病機理論,不涉療法。